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2024 11/26 10:19:35

产业铺就“富民路” 乡村奏响“振兴曲”——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字体:

初冬,从恩施市龙凤镇出发,一路向北,沿着三龙公路、龙青路行至35公里处,便到达青堡村。

这里地处龙凤镇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县龙桥土家族乡蜀鄂村山水相连,平均海拔1050米,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2017年3月,青堡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2020年获州级文明村称号。

昔日深山里的“边界村”,如今成为叫得响的“网红村”。

航拍青堡(组图)3.jpg

基础设施建设 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龙凤镇结合实际,在“五个功能定位”中找到方向,为青堡村找准发展农文旅融合的切入点、着力点。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要从修路讲起。路,既是向外看的途径,也是向内寻的指引。

“以前,村里全是泥巴路,出行十分不便。”青堡村党支部书记蒋昌明回忆道。

2018年,蒋昌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看着贫穷落后的家乡,他向村民承诺,一定要改变村里的现状,全力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在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的政策支持和政府规划下,青堡村的泥泞路拓宽并硬化成为如今的龙青路,与三龙公路接通,村组道路铺装硬化,村域乡道逐步打通,青堡村与外界相通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青堡村与重庆市奉节县龙桥土家族乡蜀鄂村仅一山脊之隔,两地人民千百年来友好往来,产业相依、文化交融。两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部崛起战略鄂渝省际协同高山发展示范经济区——“龙凤—龙桥”联合经济示范区。

“从重庆过来很方便,车程仅需20分钟,我经常带家人过来休闲度假,今年夏天在这里住了1个月。”蜀鄂村王先生是来青堡避暑的常客。

从1988年到2022年的30多年里,通过乡镇决策、村委会落实、党员带头,青堡村从挑水吃到铺管道,到深山引水,再到人畜用水分离设施建立、农田灌溉沟渠初步成型、污水管网加紧铺装,以水为源的乡村治理体系愈发完善。

这是青堡人抗旱的艰辛历程,也是青堡人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真实写照。

青堡烟叶、民宿产业,绿色家园.jpg

近年来,青堡村先后修建硬化村级路面52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厂4个、提水泵站3个、蓄水池4口,实现“一管清水进农家”;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大部分地方实施第三期农网改造,变压器台区布局合理,低电压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产业谋篇布局 做大致富产业

行走在青堡村,当地干部和群众讲得最多的就是发展致富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针对青堡村的发展现状,我们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实施方案,选择发展漆树、烟叶种植等特色产业。”蒋昌明说。

青堡 烟叶.jpg

青堡村种植白肋烟的历史悠久。以“村镇+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青堡村种植烤烟800亩,已建成烤烟种植、烤制基地,烟叶产业已成为青堡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挖掘坝漆绿色价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青堡村产业发展的又一布局。

坝漆历史悠久,价值极高。青堡村正重新盘活坝漆这一老字号、金品牌。目前,青堡共有漆树8000亩,建设的漆器制作基地达5000平方米。

此外,由于坝漆种植周期长,青堡村正进一步发展“坝漆+药材”的林下经济模式。

2018年以来,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至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26.67万元。

目前,青堡村通过以奖代补,发展漆树8000余亩、其他树种200余亩,发展烟叶800余亩、蔬菜300余亩、畜禽养殖6000余头,成立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468户1638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年增收近500万元,从根本上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农旅融合发展 构建“诗与远方”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中“景美人和”的重点和关键。青堡村深度挖掘区域内农业旅游价值,让农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红火。

青堡村将自然景观、农业产业转化为文旅资源,开设80余家民宿、农家乐。

青堡花卉产业 (2).jpg

近几年,青堡村康养旅游稳中向好,每年5至9月,避暑康养高峰期时日均游客约1000人。每年旅游季,村内民宿基本满客,康养游客居住时间达两个月。

“以前,在外务工顾不到家里。如今,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龙凤镇三龙坝村村民唐迪军投资200多万元在青堡村发展民宿产业,修建80多间客房。

“我是朋友介绍来避暑的。青堡空气清新宜人,村民热情好客,明年夏天我还会再来。”游客刘女士说道。

近几年,青堡村陆续开展农耕体验、户外研学、篝火晚会、土家女儿会等活动丰富游客的生活。

留下好口碑,客自回头来。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下,许多游客变成了宣传青堡的“传话筒”。

如今的青堡村,群山连绵、云海飘荡,一座座村落民居点缀其中,已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万丹)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