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近年来,四川省乡城县以党建为引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创新推广乡风文明“积分超市”、网格“便民呼”、垃圾治理“红黑榜”等一批乡村治理探索案例,打造“农村党员包联农户”诉求中心、田园乡音、红色查呈等一批乡村治理基层典型,不断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触角下延,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探索出了一条高原小县现代乡村治理新路径。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提升乡村治理精度。乡城县深化拓展“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建立“1+3+N”体系,构建县、乡、村、网格“四位一体”,部门紧密结合,志愿组织协同作战的新格局。一是“绣花式”织密网格。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和党员分布情况,将全县57个行政村、3个社区划分为67个网格,建立巡查走访、为民代办服务、“吹哨派单”联动、问题解决闭环管理等机制,明确小微权力、党员服务、行为规范“三张责任清单”,实现大事全网推动、小事格内解决、难事提级处置、问题就地消除。二是“嵌入式”建强组织。建立“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体系,由60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4名寺管会主任担任一级网格长,64名党组织成员担任党小组组长,38名党员担任单元网格长,具体传达落实上级部署、收集村情民意等,实现治理体系与党组织架构深度融合,把党的工作覆盖到治理“微单元”。三是“联动式”上下贯通。坚持县、乡、村、网格“四级联动”,实行县级一个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覆盖整张网”、乡镇一张网格化地图“覆盖到村”、村级一套台账“覆盖到户”、网格一个微信群“覆盖到人”的模式,确保群众反映诉求方便快捷、信息采集精准高效、政策落实及时有序。
以民心融通为“主线”,增加乡村治理温度。乡城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为民办实事中聚民心、育民心、暖民心,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一是以“三项机制”聚民心。依托“川善治”“便民呼”等平台,打造“农村党员包联农户”诉求中心,建立社情疏导、民主协商、诉求回应3项机制,累计化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200余件,办结率达100%。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畅通民心渠道。二是以“四大品牌”育民心。打造“乡音理城”“田园乡音”“红色查呈”“七湖先峰”四大宣讲品牌,开展“送党课到基层”理论宣讲活动20场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红色经典诵读、全民健康跑、共同富裕杯赛等活动100余场次,用党的创新理论和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群众,引导广大群众与党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三是以“五类工程”聚民心。全面夯实水、电、路、通信、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目前,乡城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两年保持3个100%,成功获批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成功开通7条城乡公交线路,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顺利贯通国道549马鞍山隧道,实现了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南北通途“千年愿景”;开展远牧点、虫草采挖点等重点区域网络覆盖补强工作,行政村4G覆盖率达100%,让村民纵享“满格幸福”。
以群众自治为“根基”,激发乡村治理热度。乡城县坚持从强化村民自治能力入手,不断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一是引导群众当好乡村自治的“践行者”。每年在试点村设立2万元专项资金,以单独开办或者嫁接至各村小卖部的方式设立“积分超市”,围绕乡村建设、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明白人”“热心人”等参与积分评定,按季度开展“积分制”兑换,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推进基层自治、德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引导群众当好美丽乡村的“守护者”。建立“全域无垃圾”红黑榜,开发运行“乡城随手拍”APP智慧环卫监管平台,鼓励群众参与环境监督治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度,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引导村民参与庭院改造、墙体美化和环境绿化,自发提升庭院卫生程度,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卫生,奠定和美乡村宜居环境。三是引导群众当好传统文化的“推行者”。坚持以文化人,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参与传统村落和非遗传承保护,创新“留住乡韵”传统村落志愿服务和“去景观化、去商业化、去公园化、去城市化,保护原生态、保留原住民、保持原业态、保存原文化”“四去四保”模式,培育扶持非遗文化传承人59名,打造疯装制作、兔子舞、元根叶子汤等非遗项目22个,创建四川传统村落12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该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做法,作为四川省唯一在全国现场会交流推广。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班学员,四川省甘孜州中共乡城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尼玛西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