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河畔,舞凤朝阳”。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坐落于凤凰山东南、栖凤桥头,依傍着龙洞河,得山水之灵气,自古便是育人的沃土。本校秉持“砺志弘毅、博学尚新”的校训,如春雨甘霖,滋养着每一位“来为求知,去做龙凤”的莘莘学子,助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书写着基础教育的奋进篇章。
在“双减”政策的春风中,这所荣获全国教学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的学校,并未止步于做“减法”,而是以“双增”为笔、“五育并举”为墨,在新课程改革的视域下,敏锐捕捉学生寒暑假及其他假期的成长时空,科学规划成长课程,精心设计实践作业,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谱写了一篇“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宏大篇章。孩子们在寒暑假作业的引领下,漫步山水间亲近自然,走进田间地头体验稼穑艰辛,踏足革命圣地缅怀先烈遗志,参观各类场馆汲取知识精华,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于艺术空间陶冶审美情操,在非遗传承中与历史对话,从佳作名著里知晓古今中外,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探求欲望,以物化成果展现自身素养……假期的每一处角落,都洋溢着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诗意。
从“纸上作业”到“天地课堂”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句话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双减”政策实施后,每个寒暑假都成为学生们实践成长的舞台。他们积极参与种植、养殖活动,主动投身社区服务,自觉承担家务,学会收纳整理。不少孩子还热衷于手工制作,甜酒、油茶汤、神豆腐等传统美食,在他们手中一一诞生。
暑期实践
905班的洪江萌暑假自学制作冰粉,傍晚时分推着小车到街上售卖,并用赚到的钱为妈妈购买生日礼物。这份孝心,让妈妈热泪盈眶。舞阳中学713班学生谭易子轩的《六月菜园里的翡翠诗篇》在校园公众号引发热烈讨论。她在文中写道,看到南瓜皮上春天浇肥时留下的泥印,感悟到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劳作时手不小心出血,奶奶关切的眼神和话语,让她明白劳动不仅能收获果实,还蕴含着亲人的牵挂与温柔;看到被风吹倒却依然挺立的玉米,她体悟到挫折虽会让生命弯腰,但无法压垮向上的力量。大自然、劳动与亲情,赋予孩子深刻的体验和美好的灵性,而这篇美篇中的文字,比任何范文都更加动人,正是舞阳中学“花漾”作业的生动写照。
理念的革新,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当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眼神却越来越黯淡时,我们必须反思: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构建了以“趣、活、智、精、实”为特色的假期作业新体系。在学校看来,“双增”并非“双减”的附加,而是全面育人的必由之路。它增加了实践的广度和体验的深度,减轻了机械训练的负担,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行动的落地,离不开精心的课程设计。学校探索出“1139”模式,全流程引领学生假期成长。两个“1”分别聚焦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育人;“3”是将60天假期科学划分为“放养、圈养、收心”三个阶段,“放养”阶段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自由探索,“圈养”阶段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收心”阶段则侧重成果物化,为开学分享做准备;“9”是指假期作业围绕德、智、体、美、劳、科技、阅读、研学、项目式学习展开。810班的廖向捷,以21天运动打卡成为“圈养”阶段的典范。他从独自在运动场锻炼,到加入训练队练习短跑,再到在绿茵场上与高手竞技,最终荣获恩施州第十届运动会60米冠军。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他模仿偶像纵情嘶吼,那是对胜利的欢呼,更是对自我超越的致敬。
家校社的协同合作,让教育的半径不断延伸。705班熊致君学做油茶汤的经历,成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外婆那句“炒茶要像绣花,急不得”,不仅传授了制作美食的技巧,更传递了从容处世的生活哲学。815班王厚禄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拓印实践,从铺纸、洒水到敲打、施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当朱砂红在宣纸上晕染出古老纹样,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悄然开启。这种“学校引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模式,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独自耕耘,而是多方协作的“协奏曲”。
从“统一答案”到“个性表达”
“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点燃、唤醒。”这句话在舞阳中学的“花漾”作业展示现场得到了充分体现。开学后的两周里,校园内热闹非凡。有的学生用美篇展示研学见闻,有的用观察记录和研究报告呈现探究乐趣,有的用短视频记录艺术、体育等活动历程,还有的现场演示拓印、玉叶编制等技艺。这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表达,宛如百花齐放,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成长图景。
学校全貌
多元的选题,折射出学生们蓬勃的探究欲望。从袁梓馨的研学之旅到向秋扬的叶挺纪念馆探访,从谭心露的书法修行到邓家样的洋芋粑粑制作,学生们的选题涵盖了自然探索、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多个领域。813班袁梓馨在银杏道上驻足,细致观察行道树旁的建筑群,那份对建筑文化的敏锐感知,超越了课本的局限;911班向秋扬在叶挺纪念馆看到将军拒绝国民党馈赠的史料时,写下“铁军精神是永不褪色的信仰”,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的赤诚。正如冯军校长所说:“当学生的兴趣成为学习的起点,教育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探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具教育价值。712班周辰宇自制米酒的实践,是跨学科学习的典范。他不仅掌握了蒸制、降温、拌曲等制作步骤,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仰韶文化时期的酿酒历史,将生物学知识与历史学视野巧妙融合。在米酒发酵的48小时里,他每天记录温度变化,观察米酒状态,展现出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712班赵国冰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不仅梳理出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更写下“他们像一颗颗红星,用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中国的未来”的感悟,实现了从“读进去”到“悟出来”的深度学习。
学校通过革新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信。学校设计了多维度评价表,从探究过程、成果呈现、个人成长等方面进行星级评定,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在班级分享会上,910班余欣阳起初紧张得声音颤抖,但当同学们为她描述的小七孔“绿色梦境”热烈鼓掌时,她眼中逐渐闪耀出自信的光芒。“花漾作业让我敢说话了,也更会表达了。”她的心声,道出了许多学生的成长蜕变。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正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作业改革”到“育人生态”
当首批“花漾”作业成果汇编成四本专辑,总字数近40万,二期作品又新增3.3万字时,舞阳中学的实践已超越了作业改革的范畴,升华为一种“全面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生态。这一探索,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以坚定的教育信念破解现实难题,以创新的实践智慧回应时代之问。
运动风采
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华丽转变。由251名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成长的引导者”。其中,96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2名荆楚教育名家、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领航示范,12名研究生学历教师带来前沿视野,53名中学高级教师与137名一级教师深耕课堂,130余名省、州、市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勇挑重担。为设计科学的作业体系,他们深入解析“双减”政策,研读2022版新课标,结合学生特点反复打磨;为指导学生实践,他们放弃休息时间,线上答疑解惑,线下协调资源。指导老师金国红在曾贤敏制作土豆粉时,不仅鼓励他记录过程,还引导他思考其中蕴含的乡土智慧,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成长,是对改革成效的最好印证。在“花漾”作业的滋养下,学生们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关键能力,契合了学校“全面发展+培育特长+拔尖创新+高尚品德”的育人目标。有学生在反馈中写道:“花漾作业让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这种自我认知的提升,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宝贵成长。
作为荆楚大地的名校,舞阳中学的实践为“双减”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它证明了减轻课业负担并非降低教育质量,而是回归教育本真;提升综合素养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落地生根。当其他学校还在为假期作业布置发愁时,这所湖北省教改实验初中、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已凭借“花漾”作业构建起“校内校外贯通、知识能力融合、五育并举落实”的育人新格局。这种探索,彰显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注入了鲜活的实践内涵。
“砺志弘毅,博学尚新”,舞阳中学校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黄果树瀑布的轰鸣到绿茵场的呐喊,从拓印时的专注到书法中的沉静,这片育人沃土上绽放的“花漾”之花,既是学生成长的足迹,也是教育改革的芬芳。怀揣着49年的育人初心,这所学校必将在全国优秀教育实践的版图上,书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毛波 雷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