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灯下,山歌穿透夜色,湖北恩施土家儿女的定情香袋续写浪漫。
“阿哥哎,这梨子是金砣砣还是银蛋蛋?”头戴印花折叠帕的土家姑娘轻抚竹篓里的山货。对面斜挎空背篓的小伙子心头一热:“好妹子,要的是价,还的是钱,你费的功夫值千金。”
这便是恩施土家女儿会的经典场景——被学者誉为“东方情人节”的民族盛会,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以歌为媒、以会为缘”的鲜活灵魂。
深闺女儿的自由时光
时光回溯到明末清初。海拔1700余米的恩施石灰窑高寒山区,十姓人家在此搭棚建屋,立户创业,称“十个棚”。薛姓乡绅膝下九位女儿,平日被严令禁足闺中,唯农历七月十二这天获准结伴出游。
九姐妹头缠印花帕、身着镶边衣,腰系黑底金线绣花巾,宛若九朵山茶绽放。山寨小伙以山歌相追,以眉目传情。一天之内,九姐妹都觅得如意郎君。
自此以后,“七月十二”遂成约定俗成的“女儿会”。在封建婚姻桎梏严酷的年代,这一天成为土家女儿“唯一可以自主命运”的时间。
以货为媒的浪漫节日
传统女儿会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爱情戏剧”。姑娘们里长外短的“节节高”服饰象征富贵吉祥,花背篓里的山货则是爱情道具。她们端坐街边,表面售物,实则待缘。
“这梨子好多钱一个?”小伙假装购物靠近。成交后小伙主动背起背篓,二人默契走向林间约会。
土家女儿俏模样。陈小林 摄
这种独特交际方式被民俗文化专家谭宗派称为“商贸外壳包裹的自由恋爱”。在父母包办婚姻盛行的年代,女儿会用智慧开辟出一条“以物传情”的秘径。
以歌为媒的定情时刻
情歌对唱是女儿会的高潮。姑娘即兴发问,小伙即兴应答。
“高山顶上呃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草/姐的半边种黄瓜/牵根丝丝儿缠倒他”
“高山木叶细微微/看你阿哥会不会吹/若是吹得木叶叫/只有木叶不用媒”
土家习俗拦门酒。 陈小林 摄
歌声定情后,信物交换见证盟约。小伙赠出戒指、象牙梳,姑娘回赠青布鞋、绣花荷包。月上柳梢时的难舍难分,化作《十想》《十二时》等缠绵歌谣在山寨流传。
百年岁月中的永恒浪漫
女儿会穿越历史风云而生生不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唢呐队、摆手舞队、拔河踢毽等体育竞技为女儿会注入新活力。
土家拜堂 陈小林 摄
1995年,女儿会首次进城举办,十万群众挤满恩施民族路;2000年进入梭布垭石林景区,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2009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恩施市获 “中国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之乡”称号。
古老歌会遇上新时代
从薛家九女的月下出逃传说,到抖音直播的万人赶场,女儿会的形式剧变背后,三大文化内涵始终鲜活:自由精神——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勇气;浪漫气质——以歌传情、以物达意的智慧;真诚品格——篝火旁眼神交汇时的赤诚。土家女儿会 陈小林/摄
“高山顶上种黄瓜,牵根丝线缠住他,不怕风狂雨又大,缠到白头到老家……”
“不管形式怎么变,‘自由、浪漫、真诚’的文化内核没变,这是土家人献给世界的民族浪漫。”民俗文化专家谭宗派道破女儿会穿越二百余年不衰的秘密。(陈亮 席锈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