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2025 08/15 15:35:22

湖北恩施市高旗小学:一位校长与“硒”的教育邂逅

字体:

湖北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源于这片土地拥有三大世界级硒资源: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以及聚硒能力最强的植物堇叶碎米荠。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这份独特的资源,让“硒”成为刻在恩施土地上的基因。我总在想:怎么才能让这份宝藏,变成我们科学教育最鲜活的教材,也变成孩子们掌心能摸到的温度?

一、缘起:那颗被忽略的“硒种子”

23054037810472884IMG_9823.JPG

学生开展户外实践

2022年硒博会的展台前,学生小雨举着富硒土豆对客商说:“这是我们恩施的‘营养密码’”,孩子眼里的光像颗小太阳,忽然照进我心里。作为生长在“世界硒都”的学校,我们守着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却让不少孩子只在课本上见过硒矿石——这像根细刺,扎得我总想起那位做富硒茶生意的家长说的:“孩子觉得我卖的茶和超市的没区别,他哪懂什么是硒啊。”

那天晚上,我翻着恩施地图,指尖划过“独立硒矿床”的标注,忽然坐不住了。城区学校的科学课,总不能让孩子只在课本上认识家乡吧?我在工作日志上写下:“要让硒从一个微量元素名词,变成孩子能捧在手里的科学。”

二、破局:从屋顶农场到教室展台,把硒“种”进日常

44783970383050664IMG_2663.JPG

开展硒科普

“城里搞乡土科普,不是瞎折腾吗?”面对质疑,我没多说,先带着老师们把教学楼顶翻成了“空中硒望农场”。第一次播堇叶碎米荠种子时,三年级的小浩捏着种子皱眉:“校长,这草能当教具?”我蹲下来和他一起埋土:“等它开出紫花,你就知道它为啥叫‘聚硒之王’了。”

为建“硒科普馆”,我们跑了无数趟州硒资源保护中心。负责人起初看着我们收集的“宝贝”——学生外婆腌的富硒萝卜干、家长种的富硒玉米,笑着说:“你们这不像展馆,倒像家庭储藏室。”可当他看到孩子们趴在地上画硒矿石素描,终究松了口:“这些才是最鲜活的教材。”开馆那天,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展品贴标签,玻璃柜里的硒矿石映出他们的笑脸。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教育的智慧,就藏在把“身边”变成“课堂”的巧思里。

2024年设计“三阶四维”课程时,有人担心:“城里孩子哪懂田间地头的事?”老师们便带着孩子手把手他们播种、除草、施肥、浇水……这些田间地头的事,有一次我晨间去巡查时发现四(4)班的科技小组正在给农作物浇水,他们的笔记本上写着:“校长说,科学就像照顾小苗,得有耐心。”

低阶“识硒”时,我们把《硒娃娃之歌》编进课间操,孩子们跳着跳着就记住了硒能“让身体变强壮”;中阶“探硒”时,我带着他们去硒矿研学基地,乐乐摸完矿石问:“这石头真能让土豆变好吃?”我塞给他一块标本:“咱们回农场种出来试试”;高阶“用硒”时,“小小硒博士”在全州信息素养展上摆起“硒游记”展台,有个女生指着展板说:“这是校长教我们做的土壤检测表”,听得我眼眶发烫。

三、生长:那些比奖状更亮的光

17741827889815042IMG_9225.JPG

校园一角

录制精品课《硒与健康》时,为拍好富硒茶冲泡的特写,我泡了二十多次茶。镜头里要展示茶汤硒含量变化,我的手被蒸汽熏得发红,却听见孩子们喊:“校长,85度水温最好!”这堂课后来成了全州特色教育精品课,但我更爱那段花絮——视频里我碰倒茶杯,孩子们笑成一团:“校长也会犯错呀!”

乐乐以前总把科学课本折成纸飞机,现在却追着专家问:“堇叶碎米荠的聚硒效率和光照成正比吗?”他在科创大赛上展示的“富硒茶保鲜实验”,记录本里还夹着我画的简易图表。有天他妈妈发微信:“孩子把阳台改成了微型硒农场,说要种出最甜的土豆。”

2025年社区文化节上,《硒娃寻宝记》的小演员突然忘词。我在台下比了个“土豆”的手势——这是我们的暗号,指“家乡的宝藏”。孩子眼睛一亮:“就像校长说的,恩施的每颗土豆都藏着科学的秘密!” 掌声雷动时,我忽然懂了,教育者的身影,早被孩子悄悄刻进了他们的表达里。此时,学校已陆续获得“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湖北省科普教育学校”等30多项科学教学方面的集体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孩子们探索科学的脚印。而孩子眼里的光,比这30多项荣誉更闪亮。

四、反思:让科学像硒元素一样自然生长

“城区资源怎么用?”我们总算摸到点门道:超市货架是课堂(孩子们对比富硒与普通蔬菜价格),社区广场是展台(重阳节给老人测富硒食品),连卖富硒茶的家长都成了辅导员,他总说:“魏校长让我知道,我卖的不只是茶,是给孩子的科学课。”后来,我们以在地资源硒为媒开展科学教育的案例入选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有人问秘诀,我只说:“把根扎在孩子的生活里。”

“学科怎么融?”语文课写《硒游记》时,孩子们拉着科学老师测土壤;数学课统计“家庭日均硒摄入量”,家长群里热闹得像菜市场;美术课设计的硒产品包装,有3款被本地企业看中。原来跨学科不是任务,是孩子自然的需求——就像硒元素总会悄悄钻进植物里。

五、远行:做那个早起浇水的人

如今路过教学楼,总看见这样的场景:顶楼农场里,孩子们举着放大镜观察叶片;科普馆里,小讲解员给参观者讲硒矿石;放学后,科创中心的灯还亮着,几个身影围着3D打印机做“富硒产品模型”。

有老师问我:“这些年做硒科普,累吗?”我指着窗台上那盆堇叶碎米荠——它从山里来,在城里的花盆里开得正艳。“你看,不管在田野还是阳台,给点阳光,种子总会发芽。”

教育哪有那么多道理?不过是把家乡的宝藏,变成孩子掌心的光。而我,不过是那个早起浇水的人。(魏红彩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