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您好,我父亲被执行的案件,因身体原因,多年来未能偿还。现在我工作了,想替父亲履行这笔债务。”电话那头,年轻人的恳切话语如石子投向湖面,让尘封五年的执行案件泛起涟漪。
2015年,李甲在广东务工时向朋友李乙借款4万元用于购车运输货物。然而命运无常,李甲此后身染疾病,失去收入来源,后因更换联系方式与李乙失去联系。李乙在一直联系不上对方的情况下,于2019年诉至法院。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李甲偿还借款39000元(此前曾归还1000元)及利息。2020年,申请人李乙向法院申请执行。但李甲始终杳无音信,法院穷尽措施亦无法寻得其财产线索。
卷宗内字迹无声,却像在诉说一个未完结的故事,更像是一道尚未愈合的诚信伤痕,直到李甲儿子李丙主动打来电话。
在与执行法官交谈中,李丙坦言,父亲常年被病痛所困,生活拮据,但债务一事却如重石压在他心头,如今自己工作有了收入,希望帮父亲还清这笔债务。
执行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执结案件的机会,更是一份难得的孝心与担当。但“父债子偿”并非法律义务,执行法官详细了解了李丙的自愿还款意愿和经济情况。“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诚信两个字,比钱更重!”李丙的话语让执行法官动容。
随即,执行法官拨通申请执行人李乙的电话,向其讲述了李丙主动联系愿替父还债的经过和对方的艰难处境。电话那端,李乙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或许也被这份赤诚孝心打动:“钱重要,但情义更重要,看在晚辈这份心意上,大部分的利息,我都不要了!”
当日下午,李丙就将案款如数汇入,这桩沉寂五年的案件终于圆满执结。
执行法官的日常,虽常伴债务清偿的冰冷数字,却以善意文明理念托举起每一次主动履行的诚信天平。(屈凤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