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始终在这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间铺展。没有惊天动地的抓捕场面,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在红绿灯下的坚守,是风雨无阻的默默奉献。陈晓亮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香坊分局交警大队一中队的民警,2024 年入警。他的师傅丁明宇,是一位在基层扎根 20 余年的老交警。常年的一线执勤在丁明宇脸上刻下了黝黑的印记,但那挺拔的警姿始终如一,就像他从未动摇的从警初心。
马路实践课
第一次经历早高峰时,陈晓亮站在路口茫然不知所措,脑海里课本上的图示,根本没提过该怎么顺着车流的节奏调整力度。“你看,小学七点二十到校,现在送学生的车流会从南侧涌过来;东边的批发市场货车六点半开始卸货,北向南车道得留足空间。” 这些在交通图上只是标注的点位,到了路面上竟成了变量。“肢体语言要比哨声管用。” 丁明宇眼角的余光扫过一辆试图加塞的摩托车,手腕轻轻一抖,指挥棒划出一个警告的弧线,骑车人立刻缩回了车头。更让陈晓亮诧异的是,师傅总能在摆臂的间隙,用眼角的余光与司机短暂交汇:对抢行的货车是锐利的警示;对礼让行人的私家车是温和的赞许;对新手司机则带着几分耐心的包容。那些眼神像无声的指令,比任何语言都更有穿透力。陈晓亮忽然明白课堂上的 “眼观六路” 四个字,在丁明宇这里早已变成了刻进骨子里的本能。那是二十多年街头经验沉淀出的重量,是队里人说的 “基本功”。
执法显温度
早高峰过半,丁明宇拦下一辆闯红灯的电动车却没开罚单,反而递过去一件志愿者马甲:“站这儿看半小时,数数有多少人因为不戴头盔差点出事。” 丁明宇说:“罚款不如让他亲眼看见危险。” 就在这时,路口发生了一起小轿车和自行车轻微剐蹭事故,两位车主发生言语争执,眼看着就要造成堵塞。丁明宇立刻上前,先让双方冷静下来:“咱们先把车挪到路边,别影响交通。小剐小蹭很常见,咱们心平气和地解决。” 他引导着双方将车辆移至不影响通行的区域,耐心地给双方讲解责任认定的依据。“人没受伤是最好的情况,而且损失也不大,咱们互相让一步,后续有疑问,可以去事故科处理。”在丁明宇真诚又专业的劝说下,双方很快达成了和解,都满意地离开了。望着重新恢复畅通的路口,陈晓亮突然明白,交通管理不仅是冰冷的法规执行,更是用温情与智慧化解矛盾,让安全意识真正深植人心。这份将教育融入执法、以沟通代替对立的工作智慧,正是他从师傅身上学到的宝贵一课。
警服见初心
转身时,陈晓亮正好撞见刚才那个穿志愿者马甲的小伙子还站在路边张望,丁明宇笑着朝小伙子点头:“瞧见了吧,安全驾驶多重要。” 被处罚的小伙子红着脸说:“警官,我以后不仅自己戴,还得劝工友们戴。” 说话间,绿灯亮起,最后一波车流高峰退去。陈晓亮靠在路边的护栏上,汗水顺着下巴沿着衣摆往下淌。转头看师傅,丁明宇的后背早已湿透,陈晓亮这才注意到他的裤子,那不是标准的藏蓝,而是洗得发灰泛白的蓝,像藏着无数个站在路口的清晨与黄昏。“第一天感觉怎么样?” 丁明宇问道。陈晓亮望着路口渐渐稀疏的车辆,突然理清了涌在心头的感受:原来精准指挥不是死记硬背的手势,而是把每条街道的脉搏、每个时段的规律都刻进骨子里的预判;原来执法威严不在厉声呵斥,而在眼神里的坚定与包容,在避免小事故、大拥堵的街面上;原来这身警服的分量,不在崭新的布料,而在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的反复里,在把群众的安危看得比衣服新旧更重的坚守里。这是陈晓亮路面上的第一课,却是丁明宇千万个执勤日常的缩影。那褪色的警服,藏着对这职业的赤诚与热爱,也为陈晓亮照亮了从警路上的前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