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湖北省利川市榨木小学南侧道路施工现场热浪蒸腾,机械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抢抓进度。这条曾仅容单车通行的“瓶颈路”,今秋开学季将焕然一新,彻底纾解家长接送孩子的拥堵焦虑。这正是利川市“群众首问、干部首责”新机制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今年,利川市创新推出这一直达民生痛点的机制:群众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反映问题,第一位接待的干部即成为“首问责任人”,必须全程负责,一跟到底。这项创新机制不仅悄然重构着基层治理生态,更成为锤炼干部能力作风的“试金石”。
首问锁定:接待者全程担责
“多亏小牟带着跑,省了多少冤枉路!”云利再生资源公司总经理刘川握着元堡乡干部牟唤雨的手连连道谢。一个月前,面对企业“进规”的繁杂手续,刘川在乡政府服务窗口急得打转。令他没想到的是,牟唤雨不仅列出详细的办理清单,更顶着烈日全程陪同跑部门、协调问题,直到所有材料齐备。
“群众首问、干部首责”机制明确遵循“谁接待、谁负责,谁主管、谁落实”原则:用水用电用气等紧急问题,24小时内办结答复;一般事项5个工作日内办结反馈;复杂事项明确时限,定期通报进展。全力营造“人人都是服务员、引导员”的氛围,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不白跑”。为此,元堡乡设立10个“年轻干部示范岗”,专岗对接首问群众。
元堡乡“年轻干部示范岗”干部接待首问群众
“创新开展‘我带群众走流程’行动后,成功解决问题46个。”乡党委书记向杰指着示范岗标牌说,“这不仅是岗位标识,更是责任契约。”当干部从“指路者”转变为“同行者”,“踢皮球”便失去空间。
首责压肩:干部变身多面手
利川城区都亭街道榨木小学南侧的小路曾是附近家长的心头刺。每到上下学高峰就堵成“一锅粥”,家长频频拨打12345。但因道路未交付纳入市政统一管理,执法、城建部门管理权限不清,一时责任难定。
榨木小学南侧道路施工现场
作为“首接”单位,都亭街道没有推诿,迅速研判后请示市政府,最终促成市城管局牵头、靓利城发公司施工的综合整治方案。困扰居民多年的“肠梗阻”即将打通。
“过去遇职责边界不清问题,往往一转了之,”街道办事处主任曾祥胜坦言,“现在机制逼着我们主动上前。”在利川干部的词典里,“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已成为禁语。全市通过干部大会、支部主题党日等形式,让“人人为群众诉求找路径”的理念深入人心。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服务窗口。“申请灵活就业补贴,女性要满40周岁,还要做失业登记……”市政务大厅里,工作人员正耐心讲解政策。当群众带着困惑而来,干部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跨领域学习政策。如今每个窗口干部都成了“政策通”,专科干部正向全科能手转型。
闭环管理:民声落地有回响
群众诉求重在善始善终。利川市印发《利川市群众首问干部首责工作流程图》,明确首问责任、首办责任、办理回访、督查督办等环节,形成“受理—承办—督办—反馈—回访”闭环管理链条,确保民声落地有声。
在利川市综治网格化平台上,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清晰可见:某案件15:39接件,3分钟后转人社局办理,次日15:50圆满解决。这样的效率源自精准调度——各单位难处理的诉求统一汇聚于此,由中心统筹分配。
四月底,市民贾某投诉某民宿中心克扣工资。综治中心没有简单转交劳动部门,而是交由属地办理。“他们更了解当地企业,解决纠纷更高效。”中心主任傅小棠道破其中奥秘。经调解,贾某的劳资纠纷在接诉后三天内化解,补偿款全额到账。
闭环的终点是群众评价。当政务大厅意见簿上出现“公积金政策讲不明白”的留言,工作人员当天就联系住建局、公积金中心上门解读。“每个电话我们都认真听。”12345热线负责人刘宴宾说。从意见簿到网络平台,从信访系统到维权热线,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已然织就。
为保障机制长效运行,利川市建立《群众首问干部首责工作台账》,实行考核与年终评优、职务晋升、提拔重用“三挂钩”;对重复投诉、满意度低的诉求做到必查认识、必查责任、必查作风“三必查”,促进责任落实、公平公正和制度完善,及时发现并纠偏。
民心印证:连心桥通万家
在都亭街道便民大厅,一面锦旗红得耀眼——“高效调解化纠纷,巧调和谐暖人心”。居民蒲女士的房屋被事故车辆撞损后,理赔陷入僵局。街道首接干部主动搭建调解平台,最终帮她拿到4.8万元赔偿。
蒲女士为都亭首接干部送来锦旗
这样暖心的故事已成常态。大塘社区卢先生因病致困,街道干部走访发现后,立即协调民政、社区现场办公,三天内将他家纳入低保。今年以来,利川已解决住房、医疗等急难愁盼25608件,政务服务满意率百分之百。
数据见证实效:1-6月利川市综治矛调中心接待群众2067批6331人,通过综治网格化平台交办化解矛盾纠纷866件,办结率100%。“我们要让干部成为群众信赖的‘第一站’。”利川市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聂广慧说。当首问负责成为行动自觉,温暖的连心桥正通到群众家门口。(范颖 牟联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