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交界,北纬30度线上,域内板桥镇平均海拔1666米,降水充沛,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板桥镇所产党参也称“板桥党参”,简称“板党”。
从汉代到近现代,板党以其健脾益胃、养血生津的功效闻名中外,然而进入新时期后,板桥党参却因种植周期长、种植面积减少等问题陷入品质下滑与市场萎缩的双重困境;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板桥镇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不仅让党参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更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了新生——2024年全镇党参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3500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使这一传统药材焕发出品质与效益的双重生机。
农民挖板党
产品革命,药材“摇身一变”成美食
7月18日,恩施州首届“药膳+硒宴”烹饪技能大赛在恩施女儿城举办。党参、黄精、天麻等道地药材与富硒食材相融合,“摇身一变”成了美食。
展台上,隐仙谷药膳火锅香气四溢,药材与食材的本味在沸腾的汤汁中交织;武陵硒韵黄精蹄宝盅温润滋补,板桥党参、黄精与黑山猪蹄在小火慢炖中释放出养生精华。这些兼具创意与功效的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烹饪技艺,更让恩施“华中药库”的药材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场美食盛会的影响正持续发酵。在恩施市峰岚板桥党参有限公司,药食同源的理念已转化为丰富的产品线:党参面条、党参茶、党参蜜片、板党酒等创新产品琳琅满目。负责人邹明星一边介绍着她的工厂一边说:“粗加工产品难以充分挖掘板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所以我们团队一直在开发衍生产品。”
在产品创新上,邹明星带领团队不断突破。为确保党参蜜片的口感品质,研发团队历经6次工艺改良,首批10000盒产品一上市就获得了热烈反响。她的团队也并未止步,持续拓展产品矩阵,通过精准调研和消费者反馈,优化产品定位、包装与口感,让传统中药材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板党产业园
文旅赋能,唤醒板党“沉寂的灵魂”
2023年9月8日,停办十年的“中国板党”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重启,为“中国板党之乡”产业复兴按下“加速键”。活动涵盖中药材基地与产业园参观、板党博物馆探访、药膳品鉴、主题摄影及板党评选等环节,为板党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2024年,该推介活动持续发力,除评选“中药材种植大户”“优秀药业市场主体”外,同步开展文旅与中药材招商洽谈,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活动现场成功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包括恩施大山顶户外极限运动基地投资、铜盆水森林康养及林下种植合作、板桥党参战略合作及产学研合作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阶段。
“在中国板党博物馆,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到板党的发展历程、使用工具、特色产品以及发展现状。”恩施市山巅农业公司负责人王开明说道。“毛氏书童”王文祥先生所题写的“中国党参 板党最神”,宛如博物馆的灵魂,为整个场馆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在这里,不仅记录着板党的历史与传承,更让游客能够真切地触摸到那些岁月的痕迹,感受到“板桥嵩坝百余家,抛却农书翻药谱”的厚重文化。
与板党博物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穿洞村博物馆”。来到恩施州硒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公司的发展历程,也能了解到穿洞村的药材文化、盐道文化和农耕文化。村史馆与企业的结合,是企业与板桥镇穿洞村村集体共同的智慧结晶。
客商参观板党博物馆
政企协同,疏通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板党产业的振兴,既需要企业创新激活“气血”,更离不开政府施策打通“经络”。板桥镇党委书记刘荆介绍,为疏通产业发展堵点,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多次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远赴甘肃、山西、安徽、福建等地“取经问药”,了解市场行情,对比不同地区党参产业发展的情况,摸索板桥镇党参产业发展模式。
在政企协同发力下,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精准落地:通过举办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把脉问诊”,为产业升级开出“对症良方”;量身定制《板桥党参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确立了“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的进阶路径,明确到2026年实现全产业链影响力、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全面提升。更创新推出“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既调动种植大户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又引导农家乐深耕药膳研发,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中国板党”正借势品牌升级的东风稳步前行。这份传承千年的药香将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飘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致富源泉,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板桥党参的发展新篇章。(马艳 马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