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剪刀与梳子的碰撞声每月准时在府店镇夹沟村响起,这场从年初持续至今、服务超800人次的义务理发活动,不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扎根乡土的鲜活范例,更离不开河南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人大代表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正是人大代表们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践行职责,才让这把小小的剪刀成为推动移风易俗、重塑乡村风貌的有力工具。
早在活动开展前,夹沟村的人大代表苏海龙就在日常走访中敏锐地察觉到村民们的困扰。他发现,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到镇上理发不仅路途远,还费时费力,这成了不少家庭的烦心事。“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抱着这样的信念,人大代表们主动牵头,在村“两委”会议上积极提议,将义务理发纳入党员活动日,让便民服务真正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为了让提议落地生根,他们挨家挨户统计需求,联系资源培训巾帼志愿者,协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固定场地,全程参与到活动的筹备中,正是这份担当,让义务理发从一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每月的党员活动日,夹沟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总是热闹非凡。几张简单的凳子、几把灵巧的剪刀搭建起的便民平台上,巾帼志愿者们忙碌着,而人大代表们也从未缺席。他们有的在一旁维持秩序,帮着登记村民的理发需求;有的则趁着村民等待的间隙,和大家拉起了家常,仔细倾听他们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张大妈,您上次说的村西头路灯不亮的事儿,我们已经联系电工修好了”“小李,在外打工别太牵挂家里,孩子理发、老人检查身体这些事,我们都会帮着留意”,亲切的话语让村民们倍感温暖。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村民,人大代表们更是记挂在心,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上门服务,一年来累计上门服务数十次,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用行动传递着关怀。这种零距离、心贴心的互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更打破了以往乡村邻里间相对疏离的关系,让互帮互助、和睦友爱的新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以前理发得跑镇上,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省时又省心!” 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活动带来的便利,而这背后,是人大代表们持续的努力和付出。他们深知,义务理发不仅仅是剪头发这么简单,更是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于是,他们借着理发时与村民交流的机会,积极宣讲文明新风。针对村里以往存在的一些陈规陋习,比如办酒席相互攀比、人情往来负担过重等问题,人大代表们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给村民们算“经济账”“人情账”,让大家明白破除旧俗的好处。同时,他们还鼓励村民们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公共事务中来,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在人大代表的引领下,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村里的环境变整洁了,邻里间的矛盾变少了,“服务—认同— 共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义务理发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整合了村内资源,发挥了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激活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未来,在人大代表的引领下,夹沟村还将继续探索更多接地气、可持续的便民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内涵,让移风易俗向纵深发展,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张国娟 欧阳广华 张世雄 韩宏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