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昌平区律师协会、门头沟区律师协会、石景山区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市青年律师刑事模拟法庭大赛第二赛区晋级赛成功举办。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朝阳区律师协会刑事业务研究会副主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京都刑辩研究中心主任梁雅丽律师受邀担任评委,以深耕刑事辩护领域的丰富经验,为赛事注入专业力量,助力青年律师在实战比拼中锤炼技能。
梁雅丽律师作点评发言
作为资深刑辩专家,梁雅丽律师在点评环节直击赛事核心,围绕法律文书规范、辩护策略制定、发问设计、质证逻辑、辩论技巧等关键维度,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指导意见。
梁雅丽律师作点评发言
法律文书:细节处见专业,规范是底线
梁雅丽律师指出,法律文书是庭审的基础,其规范性直接反映专业素养。本次赛事虽未将文书纳入评分,但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注意:多场比赛的起诉书存在时间逻辑矛盾(如“8月1日移送审查起诉,7月即出具起诉书”),部分文书缺少附件、格式不规范。她强调,“无论是否计分,起诉书的时间衔接、附件完整性、字体格式都必须严格遵循规范,这是法律人严谨性的基本体现。”
辩护策略:精准定位与柔性表达并重
针对辩护环节,梁雅丽律师提出两大核心要点:一是辩护框架需提前明确,需在开庭前确定有罪、罪轻或无罪辩护方向,并兼顾伦理与社会接受度,尤其涉及暴力犯罪、伦理争议案件时,需避免引发对抗性评价;二是对起诉书的异议需把握表达尺度,“精准指出问题是能力,但‘点到为止’更显智慧,过度尖锐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维护。”
发问设计:以封闭性问题锁定焦点,拒绝套路化
在庭审发问环节,梁雅丽律师强调控辩双方需摆脱“套路化提问”。她以赛事实例说明:“‘你之前的供述是否属实’这类问题缺乏针对性,而封闭性问题能直接锁定关键信息。”她特别肯定第三场控方的发问设计,认为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展现了对案件细节的深度把控”。
质证环节:聚焦证据本质,强化“立破平衡”
“质证不是简单挑错,而是要聚焦证据承载的核心信息。”梁雅丽律师指出,公诉人需强化“立”的能力,可借鉴民事诉讼举证逻辑,通过多领域实践锻炼证据组织能力;辩护人则要精准把握证据“三性”,尤其需明确关联性是“证明程度”而非“有无关联”,建议采用“异议+理由+结论”的三段式表达,避免与辩护意见混淆。同时,控辩双方需注重协同配合,及时响应己方当事人或证人的诉求,避免陷入被动。
法律辩论:立足规范,兼顾逻辑与语境
针对辩论焦点,梁雅丽律师强调“穷尽规范、精准引用”的重要性。此外,她特别提醒:“刑事辩论需区分民事与刑事概念,避免将‘事后追认’‘默认’等民事逻辑直接套用;语言表达要兼顾专业性与语境,控方需体现‘代表国家’的立场,避免‘我认为’等个人化表述。”
梁雅丽律师为获奖选手颁奖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赛事尾声,梁雅丽律师寄语青年律师:“模拟法庭是实战的预演,每一个细节都是成长的契机。要在刑事与民事交叉领域广泛学习,在文书规范、发问设计、质证逻辑中持续打磨,才能在未来的执业道路上兼具专业深度与实践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