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民调解员拿起话筒,当连队社区的“和事佬”站上舞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18日上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联合团工会、妇联、文体广电中心共同举办的“声音动军垦 薪火相传”主持人大赛上,一群特殊的参赛者让这场赛事既飘着军垦岁月的烟火气,又透着法治文化的别样芬芳。
不同于传统主持赛的才艺比拼,本次大赛以“军垦故事里的法治智慧”为隐性主线,吸引了众多“跨界选手”参加——既有常年扎根连队社区、擅长用“土办法”化解邻里纠纷的兼职人民调解员,也有手持调解卷宗、在法理与情理间寻找平衡的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
“1956年,咱们连队刚开始建设时,两户职工为了半亩地的灌溉权吵到了场部。老连长没急着拍板,而是带着大家去看当年开荒时共同挖的引水渠……”来自曙光里社区的参赛者王大姐,曾成功调解过20余起邻里纠纷,她将亲身经历的“老军垦调解法”融入主持稿,用带着泥土香的语言讲述军垦时期“靠情理、守规矩”的矛盾化解智慧,台下观众频频点头。
而一二三团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刘小媛的表现则更显专业功底。她以“一张泛黄的调解书”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参与调解的一起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军垦精神里的‘诚信’二字,放到今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诚实信用原则’。我们既要看合同条款,更要记得老军垦们‘一口唾沫一个钉’的担当……”她将法律条文融入军垦故事,把调解案例变成“普法课本”,让听众在感动中读懂“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在军垦主题中融入法治元素,正是希望通过主持赛这一新颖形式,让职工群众发现那些在田间地头、社区楼院化解矛盾的“调解高手”,本身就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那些镌刻在军垦岁月里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正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鲜活教材。
“以前总觉得法律是条文里的‘硬规定’,今天才发现,它早就藏在军垦前辈的故事里,藏在咱们身边调解员的日常里。”现场观众刘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赛事的初衷。这场特殊的主持赛,不仅选出了会讲故事的“金话筒”,更让法治精神借着军垦故事的翅膀,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今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将老军垦调解法与新时代调解工作深度融合,身体力行地弘扬新时代“枫桥精神”,用心用情为居民群众服务,为维护团场和谐安全稳定贡献司法力量。(吴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