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大田村的铁匠铺里,65岁的唐云国正俯身在通红的铁砧前。晨光透过木窗棂洒在他古铜色的脊背上,与飞溅的铁花交织成一片流动的星河。他手中的铁锤起落间,一口铁锅的雏形在火光中逐渐显现。“现在打锅要选好料,烧到七百度以上再敲,这样锅才经用。”他擦了把汗笑道,布满老茧的手掌被高温染得通红。
唐云国抡锤打铁
四十九年的坚守
1976年,16岁的唐云国揣着初中毕业证回到大田村,成为村里第一位“有文化”的铁匠学徒。“那时候打铁是门稀罕手艺,我总觉得铁砧上藏着大学问”。
最初,唐云国的铁匠铺是十里八乡的“农具超市”,最忙时同时带着五个徒弟抡锤。2000年前后,机械化批量生产的铁器涌入市场,对铁匠铺冲击巨大。2014年,徒弟田欢向他提出建议:专注手工铁锅定制,由田欢带着产品四处参展、打开市场。
每口锅需经历八道工序、两万多次锤打,从选料到成型都严格遵循传统。精选的钢厂特供铁料,经过1000度高温锻造,再由匠人手工敲打成型。温度、力度、角度,这些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经验,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火炉边千锤百炼
唐云国2016年被选为市级非遗利川铁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被选为州级非遗铁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要继续把徒弟教好,不把手艺埋没下去。”铁匠铺现有打铁师傅9人,带动四邻铁艺爱好从业者6人,每人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徒弟文珍正在进行“收边”,他指着锻打区说:“师傅教我们每锤要落准,火候要看铁的颜色变化。铁锅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
唐云国徒弟文珍校对锅把位置
走向全国的铁锅
2015年起,唐云国的铁锅通过淘宝、天猫销往全国,徒弟田欢在浙江组建了专业运营团队。2024年,田欢的原创品牌铁娃公社营收已超7000万元,如今,这些带着手工温度的器物已走进北上广的厨房,最贵的收藏款鼎罐售价甚至卖到近6000元。
暮色中的铁匠铺,唐云国的铁匠铺内依旧灯红通明。灯影里,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被映得通红,仿佛看见四十九年前那个攥着铁锤的少年。
从农具到艺术品,从乡间作坊到非遗工坊,当第一万次锤击落下时,铁砧上的火花依旧璀璨——那是匠人用光阴淬炼出的光芒,也是上千年的铁匠文化在新时代里最生动的注脚。正如他常说的:“火里取宝要眼明,七分热来三分冷,这手艺啊,就跟做人一样,急不得。”(刘铁铮 王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