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湖北恩施大地,草木葱茏。教育部2024年“基础教育精品课”名单公布的消息,如清风拂过恩施大地——24节课例入选,数量居全省县市第一,连续三年全州榜首。这份成绩单,沉甸甸地载着恩施市教育人的执着:从教育局的系统擘画,到学校的协同攻坚,再到教师的深耕细研,他们在武陵山区的教育沃土上,用匠心浇灌出基础教育的绚丽芳华。
精品课展示
高位统筹,搭起精品课建设“四梁八柱”
精品课的“井喷式”产出,源于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恩施市教育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紧扣教育部遴选要求,构建起“四梁八柱”的精品课建设体系,为优质课程生长筑牢根基。
组织架构是撑起体系的首道梁。教育局分管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立下“军令状”,“教研员包校、学科组包课”的双包责任制如经纬交织,织就“行政推动—教研引领—技术支撑—学校落实”的联动网络。指标分配精准施策:义务教育、高中、特教阶段各有侧重,乡镇与市直学校每学科额外获推荐名额,基层的创造力被彻底激活。
课程质量是核心梁。恩施市划定学科课程、实验教学等五类课型范围,严格部级课程节点选择标准,同步开放省州级课程查询通道,从源头守住专业底线。更将精品课建设嵌入学校教研“主动脉”,以核心素养落实为标尺,从教学设计到评价标准全程“把脉”,确保每节课都经得起专业推敲。
实施路径上,精细管控贯穿始终。各校倒排工期,建立“教研指导+技术支撑+经费保障”三位一体机制;“三级磨课”层层递进:校级初磨定框架,市级复磨破难点,州级终磨提品质。跨校集体备课、学科带头人示范授课,让每节课例在迭代中焕发新生。
资源保障则为建设注入硬核动力。2022年以来,500余万元投入“三个课堂”建设,120余所中小学配上高清录播设备;600余万元完成城乡学校“智慧黑板”升级,山区孩子也能触摸智慧教育的温度。市研培中心建专家库、装备站做技术后盾,300余节优质课例在共享平台流转,“组织—实施—应用”的闭环高效运转。
“四梁八柱”撑起的,是全员参与的热潮。2024年,全市提交精品课478节,磨课1200余次,1000余名教师投身其中。“这不仅是出精品,更是育名师。”市装备站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深层价值——精品课建设已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精品课课堂
学校攻坚,筑起精品课生长的“立体堡垒”
走进恩施的校园,精品课的生长密码藏在每一处细节里。这里的教育者深知,优质课程既要扎根地域土壤,又要拥抱时代变革,更要惠及每个孩子。
民族文化是最深的根脉。在初中体育课上,土家族摆手舞的韵律与花毽的翻飞巧妙融合,教师们创编的“花毽操”,成了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唯一入选的部级精品课。高中美术课上,学生们走进土家族风筝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将西兰卡普纹样绘入风筝设计,传统工艺在笔尖重生。跨学科团队更让文化“活”起来:信息技术教师用动画还原傩戏面具制作,语文教师讲述纹样里的土家故事,地理教师带着学生在峡谷间上“户外课”,让西兰卡普的经纬与武陵山脉的走向同频共振。
技术赋能是最强的翅膀。高中历史课堂上,VR技术带学生“穿越”到改革开放的深圳蛇口,触摸时代脉搏;小学《清明》诗教学中,AR技术让“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在眼前铺展。为了呈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生物教师团队自学3D动画,反复调试每一帧画面;为了让几何图形“动”起来,数学组用“5G+VR”构建虚拟实验室,抽象概念成了可触摸的“立体模型”。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了课堂的“重构者”——教师们攻克录播反光难题,特聘专业团队优化画质,连特校的聋生也能通过可视化工具,“读”懂课文里的春天。
全学段覆盖是最暖的承诺。从高中的“双主课堂+三案导学”,到初中的“生活场景融入教学”,再到小学的“科学探究+劳动实践”,课程设计精准对接每个学段的成长需求。民大附小近三年15节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实现全学科覆盖,连续三年居全省小学组第一;特校教师为聋生量身打造“视觉化教学”,自学视频剪辑逐帧调整手语动作,让全州唯一入选的聋教育部级精品课,充满教育的温度。
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动人的瞬间:体育教师为打磨动作,40℃高温下反复练习,膝盖磨破了就贴块膏药继续;实验课教师为精准呈现数据,在实验室熬过无数通宵;特校教师把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只为全心投入课程录制……正是这份坚守,让每节课都成了“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
教学课堂
教师深耕,淬炼精品课的“匠心群像”
精品课的背后,是一群“课堂匠人”。他们以讲台为阵地,把每节课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让教育的初心在细节里闪光。
守正创新,在文化传承中铸魂。美术教师周琴为了画好西兰卡普纹样,往返非遗工坊12次,手绘30多张草图,再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风筝骨架,让《风筝工艺》课成了“活态非遗教材”。音乐教师李芳改编土家族民歌时,带着学生走访10多位民间艺人,记录下即将失传的吹打乐旋律,让《土家打溜子》课充满乡土气息。他们深知,民族文化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要融入血脉的基因。
精益求精,在技术浪潮中突围。为了让VR课堂的“历史场景”更真实,历史教师王勇带着团队查阅300多份史料,调整场景光线、人物服饰的每一处细节,同一镜头拍摄8次,累计耗时30小时。数学教师张敏为了用“数轴+VR”讲解地形与数学的关联,背着设备在大峡谷徒步3次,只为找到最贴合的实景参照。从视频剪辑到3D建模,这些曾经的“技术门外汉”,如今成了“跨界能手”,只因“要给学生最好的课堂”。
协同攻坚,在学科融合中破壁。科学课与劳动课联手,让学生在种植中观察植物生长;语文课与民俗课碰撞,让《诗经》里的草木与恩施的杜仲、厚朴对话;体育课与舞蹈课融合,摆手舞的韵律成了体能训练的节拍。跨学科团队像“拼图”一样协作:物理教师解决实验装置难题,美术教师设计课件视觉元素,信息技术教师优化呈现效果,每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节精品课,就是一次修行。”特级教师谭文茂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从推翻7版教学设计的反复打磨,到带着护膝坚持录制的执着,恩施的教师们用匠心证明:教育的美好,就藏在对每一个细节的较真里。
如今,恩施市一中5节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居全省第二;大峡谷初中的民族体育课程,成了全省乡村学校的标杆;更多普通学校的教师,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磨课中收获成长。精品课资源共享平台上,300余节课例流转,让山区孩子也能触摸优质教育的脉搏。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恩施市的教育者们正以精品课建设为支点,撬动课堂改革的深层变革——让民族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让技术赋能的翅膀更有力,让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更宽广。(赵刚 易继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