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清晨,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初级中学的樟树叶挂着露珠,九年级学生家长代表捧着锦旗走进校园。红绸金字的“严谨治学,管理有方;情系教育,书写辉煌”在朝阳下格外醒目。当家长将锦旗交到校长田瑞手中时,人群里的小峰悄悄挺直了腰——这个三年前躲在教室最后一排、攥着磨破书包的留守少年,此刻眼神里的光,正是这所农村初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生动注脚。
学生练习板凳龙
七年级:精准识别,为留守心灵搭起“暖巢”
2022年9月1日,班主任谭老师翻开新生花名册,在“小峰”名字旁画了星号。报名时,这个男孩始终低着头,帆布书包边缘磨出毛边,手指紧抠书包带。爷爷透露,小峰父母在浙江电子厂打工,常年不回,家里靠两位老人种三亩茶园维生;小学毕业档案更刺眼:数学58分,语文作文仅三行字:“想爸妈,不想说话。”
这样的“留守画像”在芭蕉初中很常见。作为恩施州乡村教育振兴试点校,该校每年新生中留守学生占比超60%。“这些孩子像没扎稳根的茶苗,需细心呵护。”田瑞校长常说。学校2019年启动“精细化管理”体系,“新生心理建档”是首道工序。
心理老师陈老师给新生做绘画测试时,注意到小峰的画:所有人像都是背影,天空大面积灰蓝色,太阳画成残缺的。“典型的安全感缺失。”她在心理档案写下结论。同时,谭老师在“家校社协同平台”记录下爷爷的诉求:“娃不爱说话,数学底子差,能不能多盯着点?”
在芭蕉初中,每个学生都有“成长档案袋”:封面贴笑脸照,内装心理测评表、学科基础分析、家庭情况问卷,甚至“我的小愿望”涂鸦。德育处主任侯老师说:“‘一人一档’像给茶苗做生长记录,摸清根须走向,才知在哪浇水施肥。”
开学第三周班会课,谭老师组织“我的小秘密”分享会。小峰憋半天说“我会炒茶”,谭老师立刻接话:“下周带大家看看?”放学后,谭老师给小峰妈妈打视频电话,细问孩子趣事。三天后,标注“敏感型性格、数学基础薄弱、对茶文化有天然亲近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存入了小峰的档案袋。
学生开展劳动实践
八年级:五育融合,让成长动能自然涌动
转折发生在2023年春季校园文化节。板凳拳社团鼓点响彻操场时,站在人群后的小峰下意识跟着踮脚、转身。体育老师侯老师捕捉到这一幕:“这孩子身体协调性好,眼神有劲儿。”
芭蕉初中坚持“五育融合”,为每个学生制定“一生一特长”计划。侯老师翻看小峰档案,见“侗族”标注,便找到他:“侗族板凳拳是非遗,郑从本老师的社团缺人,试试?”
第一次训练,小峰踩板凳转身时滑倒,引来低笑。他脸涨红,攥板凳的手指关节泛白。72岁的郑从本放下板凳:“笑啥?我练‘金鸡独立’时,踢断过三次板凳腿。”老人边说边演示,故意让板凳腿磕出“咚咚”声,“板凳拳精髓不是稳,是在摇晃里找平衡。”
这样的“因材施教”渗透在小峰八年级的每一天。数学老师胡老师发现他对数字不敏感,却对节奏感强——课间总跟着竹竿舞节拍跺脚。讲几何图形周期性时,胡老师带学生到操场:“竹竿舞开合是‘开-合-开-合’,间隔2秒;黑板上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这节奏?”当小峰跟着竹竿开合节奏数出“3、6、9”的周期规律时,胡老师在他档案上画了笑脸:“用乡土素材讲透课本知识,才是‘双减’提质的关键。”
语文老师盯上小峰周记《奶奶的茶罐》里的话:“奶奶的茶罐用了十年,罐底结着褐色的茶垢,就像她手上的茧子。”他把这句话抄进“侗乡故事会”素材本,找小峰:“下周故事会,讲讲茶罐的故事?”课堂上,小峰虽声音发颤,却完整讲完奶奶用茶罐给晚归爷爷温茶的往事,台下自发鼓掌。
学校“研训教学评”闭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八年级下学期,小峰作业订正率从30%升至85%,课堂举手次数从每周1次增至12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学习信心的建立。”教学副校长说,“教育评价改革不是看分数,而是看成长轨迹——是否更敢表达、愿尝试?这些才是重要的‘成长分’。”
九年级:扎根乡土,让全面发展落地生根
2024年春分,小峰背测量尺走进学校茶园劳动基地。作为“茶园劳动课程”固定项目,九年级学生要测量茶树间距、记录新芽生长数据。蹲在茶树丛中拉卷尺时,化学老师王老师走来:“茶树间距影响光照,光照改变茶叶化学成分。想研究芭蕉茶田土壤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吗?”
这个提议成了小峰成长的新支点。他拉着三名同学组成探究小组,课后采集不同地块土壤样本,在实验室测酸碱度,跟着茶农爷爷学观察茶叶外形。一个月后,《芭蕉茶田土壤酸碱度与茶叶氨基酸含量的关联报告》出现在学校实践成果展上。更惊喜的是,成果展示会上,这个曾连回答问题都脸红的少年,脱稿讲了12分钟,从测量方法到数据结论,条理清晰,眼神笃定。
“劳动教育不是流汗就行,是让孩子在土地里找成长的力量。”王老师说。展示会后,小峰主动申请任“茶园小讲师”,每周给低年级学生讲茶树种植知识。讲茶苗扦插时,他拿起剪刀示范:“就像做人,根须理清楚再扎下去,才能长直。”这话让后排的郑从本笑了——那是他在板凳拳社团跟孩子们说过的话。
更深刻的转变藏在心理课“留守心灵树洞”里。3月的一天,小峰在彩色便签纸上写:“爸妈说今年春节厂里忙,不回家了。”第二天,班主任谭老师递给他一张手绘卡片:正面是侗族吊脚楼,背面写:“你守着爷爷奶奶,老师守着你,咱们都是‘守巢人’。”
毕业前最后一次模拟考,小峰总分跃居年级前20名,数学考108分——这个曾不及格的科目成了优势学科。
毕业季:教育的温度,托举乡村未来
2025年6月28日领毕业证时,小峰牵爷爷奶奶到操场展板前,指着自己参与板凳拳表演的照片:“郑老师说,侗族娃要像板凳腿,站得直才稳当。您看,我现在站得可直了。”
爷爷目光移到荣誉墙“情系教育”四字时,眼眶红了。半年前,小峰视频给父母表演高脚竞速,说:“郑老师让我当非遗小老师,下学期教一年级练板凳拳。”父母当场红了眼,反复叮嘱“听老师的话”。
学校“精准育人”案例库记录着小峰三年轨迹:参与12次家校社协同活动,接受9位教师个性化辅导,在7个校本课程留下成长印记。“每个留守孩子都是待点燃的火把,‘精细管理’是找最适合的引火绒——可能是一次板凳拳的鼓励,一句茶田边的点拨,一张手绘卡片。”田瑞在锦旗仪式上说。
仪式结束,小峰递谭老师一个布包:“老师,这是我炒的新茶。”茶叶清香,像少年的变化——从沉默寡言到从容舒展。
夕阳下,小峰牵爷爷奶奶走出校门,茶园茶树随风摇晃。这所初中里,类似蜕变每天发生:曾是“留守者”,如今是乡土文化“传承者”;曾是课堂“沉默者”,如今是实践“探索者”。
当教育温度扎根乡土,“精准育人”阳光照亮每个角落,乡村教育沃土上,更多像小峰这样的幼苗,定会迎着风、扎下根,长成支撑乡村未来的参天大树。( 张青春 汪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