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花园式学校!”在长江巫峡口北岸,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神农中小学线条性排布在一面山坡上,土家四合院结构的教学楼、环形跑道、足球场、体育馆等,炫出民族风、现代感。
校长谭东升感叹:校园漂亮了,教室宽敞了,城区学校“超级大班”现象松绑了,这是北京市给咱们捎来的福!打开建校账本,北京市拿出资金1800万,支援校园基础建设。
桃李花开,感恩北京。在巴东“教育大县”到“教育强县”的蝶变记中,印证了名耀荆楚的“巴东教育现象”,背后也离不开一种澎湃的力量——北京市对口支援,33载“援”心如初,分步实施“援巴育英工程”,用京援力量托起巴东教育名片。
巴东神农中小学校园全貌
坚持首善标准 同心共植巴东教育大树
把时光倒流到1992年,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跨越1400余公里,将对口支援橄榄枝伸向山区县巴东,坚持首善标准“一把尺”,在 “巴东有所需,北京尽所能”的情感纽带下,将援助力量向教育倾斜,把项目政策、资金等“好钢”,用在办好教育的“刀刃”上。
“要像培育大树一样办教育!”33个春秋易序,北京市累计援助资金1亿多元,支持巴东一中、巴东二中、神农中小学等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提档升级和书香、花园式校园打造,普降对口支援阳光、雨露,助力巴东教育大树在厚植土壤、筑牢根基中茁壮成长。
“坚持首善标准,深化新时代下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巴东加快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2022年3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全市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定下“援巴”总基调。
开好移民安稳致富快车,教育好比动力马达,北京市将“援巴育英工程”作为关键棋子,走好对口支援巴东一盘活棋。
18年前,地处三峡库区黄土坡古滑坡体的巴东一中旧校区,在地质灾害威胁、办学条件简陋等多重压力下,县委、县政府作出避让随迁的决定,新校区于2007年12月28日动工建设。
“新校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还缺钱,幸亏北京市及时伸出援手。”时任校长谭明书回忆,主教学楼作为迁建工程首批项目、控制性工程,北京市援助2193万元,有力支持项目按序时如期完工。
2011年9月10日,巴东一中新校区落成,3000余名师生搬入新校区,这栋地标式的主教学楼被命名为“北京楼”,成了京巴情深的鲜活见证。
如今,巴东一中校区占地由50亩增至304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师生学习、生活,稳居办学条件“全省一流”方阵。
以33年为刻度,北京市“援巴育英工程”的时间轴一路向前,官方高层领导从战略高度、顶层设计等,将对口支援巴东教育摆在重要位置,20余名市领导深入巴东中小学校调研把脉、精准施策,并分期分批组织骨干教师进京取经、锻造,牵手北京、巴东部分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关系,巴东教育大树在京巴同心共哺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巴东一中新校区落成仪式
真心真情帮扶 搭建山区孩子成长阶梯
中午时分,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的食堂里一片沸腾,孩子们在窗口前排队打饭,上方的电子屏滚动播放“今日菜谱”,每种菜的配料一目了然。
“学生就餐环境好,吃得安全、营养,老师、家长也放心。”校长李银指着食堂正面外墙上的“北京市人民政府援建”9个大字,称“北京市端来了山里娃的‘营养餐’!”
2021年,北京市拿出资金1300余万元,支持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修建食堂,一栋餐厅明亮、设施齐全的五层食堂,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午餐空间,彻底改写了家长校门口送饭的历史。
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巴东,吹响“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号角,勇闯教育改革发展深水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协力共筑教育基石。
同时,北京市守好后方、供给粮草,用心用情捐资捐物,和巴东一前一后合围,决胜教育高质量发展攻坚战,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孩子的人生中鲜活书写。
翻开“援巴育英工程”大事记,件件捂暖人心、情动巴山:1994年,北京市实施“对口支援教育年”活动,将“援巴教育”作为规定动作、分内工作稳步推进;同年10月,北京市捐赠200万元,支持京信友谊中学建设,拉开了北京市对口支援巴东教育的序幕;33年1万多个日子,1亿多元的对口支援资金涌入巴东中小学校,助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建校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野三关镇青龙桥小学,在校学生1200人,2栋教学楼可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素质课堂的空间却有些受限。2023年,北京市支持资金900万元,用于学校教学楼新建、基础设施补短板,打开了孩子们放飞梦想的一片天。
从燕山下到长江畔,北京市用“援巴育英工程”点燃的希望薪火,一直在传递、绵延。
在巴东一中、巴东二中、巴东三中、京信友谊中学、野三关镇民族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校史上,都镌刻下北京市援建的京巴情谊,学子们在对口支援搭建的成长阶梯上,走进大学、追光未来。
从“资”援到“智”援 扶智赋能教育硕果满枝
2023年,正值巴东一中建校80周年,校方收到一份份来自北京市的“厚礼”: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分别授予巴东一中“优质生源基地”。
在首都北京,巴东一中与在京高校的“朋友圈”一直在扩大:2019年1月24日,北京大学将“博雅教育示范中学”授牌巴东一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将“优秀生源基地”陆续落户巴东一中,开启了两地人才共建培养新模式。
“援巴育英工程”胜似一项育苗、助苗工程,资金援助是输血,智力援助是造血,北京市在“资”援、“智”援双向奔赴中,赋能巴东教育硕果满枝。
时间定格在2019年1月25日,北京四中与巴东一中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巴东一中可在“线上+线下”联动中,共享首都优质资源,两地间架起一座教育共进、双向互动的桥梁。
6年时间,北京四中专家组时常走进巴东一中,聆听学科老师上台讲授公开课,并现场评课、把脉,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开具良方。期间,巴东一中还选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教研组长前往北京四中跟班学习,沉浸式汲取、切磋教学经验,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中,打造工匠型教师团队。
“资”援+“智”援,北京市在鱼渔双授中,一边拿出真金、使出真招,让巴东教育硬件条件更“硬”;一边立足教育优势资源,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借助“走出去”“引进来”形式,制定实施巴东县中小学校长培育成长计划,分批免费对中小学校长、校级后备干部进行培训,确保教学师资、校园管理等软件不“软”,永葆“巴东教育”名片荣光。
从燕山到巴山,山的那边不再遥远,“援巴育英工程”正点亮山里娃的“山外梦”。
“北京市‘援巴育英工程’像希望工程一样,助推巴东向着“科教立县”“教育强县”目标不断奋进,我们将借助区域合作平台,发挥好整合资源、加强对接、优化管理等作用,真正促进北京对口支援巴东教育的沟通机制更畅、项目落地更快、帮扶效益更好。”县区域合作中心主任谭运灿说。(付瑞勇 向运涛 向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