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利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省级战略高度明确利川市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定位,要求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和恩施州“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统筹生态保护、区域协作与高质量发展,为武陵山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示范。
利川气候凉爽,风景宜人
利川地处鄂渝交界,坐拥“中国凉爽之城”“鄂西林海”等生态名片,是清江、郁江发源地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此次规划以“四城一区”为核心定位,首次从省级层面赋予其恩施州副中心城市使命:依托年均18℃气候、1917.9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及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打造集避暑、康养、中医药理疗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成“产业+康养”协同发展格局;发挥“一脚踏两省”区位优势,向东对接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向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东北城市群,重点推进沿江高铁利川站、利川—万州直达高速等省际交通项目,打造鄂渝旅游线路共联、农产品供应链共建、清江流域生态共治的跨区域协作标杆;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基因,规划建设土家文化博物馆、风雨桥景观带、吊脚楼特色街区等标志性工程,将土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文旅产品,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城市;坚决守好生态底线,实施齐岳山生态修复、星斗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清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探索碳汇交易、森林康养、光伏农业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力争2030年前实现重点领域碳达峰。
规划以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打破传统县域单中心发展模式,形成“区域联动——城镇协同——乡村振兴”的立体空间体系。在区域联动方面,东联恩施与州府共建“恩利产业走廊”,西接重庆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联合推出“鄂渝康养旅游联票”,北融渝东北加入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南拓黔江共建郁江画廊生态旅游带。城镇体系构建上,利川市区作为“凉城核心区”,沿清江打造10公里滨水景观带,布局8个“15分钟生活圈”,2035年常住人口突破50万;谋道镇依托苏马荡度假区,规划建设康养产业园及轻轨配套,打造“中国康养第一镇”;汪营镇、忠路镇等特色镇分别聚焦现代农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差异化发展。乡村振兴方面,建立人口梯度转移机制,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村,推广“合作社+深加工+电商”模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农产品品牌。
齐岳山上风车
规划将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5.58万亩,实施“旱改水”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及特色农产品供给;实施齐岳山生态修复、清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强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推进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建设,在工业园区推广“光伏+储能”模式,培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
在城市品质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上,利川将实施文脉复兴工程,修缮历史街区,推出实景演出,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构建“城市大脑”平台,完善智慧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沿清江打造“一轴三带”景观系统,规划建设标志性节点。打造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一横一纵+三谋划”的骨架高速公路网。“一横”即沪渝高速;“一纵”即利万高速+利咸高速; “三谋划”即利云高速、利黔高速和利奉高速。形成“两横三纵”的国道路网,“两横”指国道G350+国道G318、国道G351; “三纵”指国道G318、国道G242、G652。建成“四干两专”铁路网,在现有的宜万铁路、利万铁路基础上,加快推动沪渝蓉高速铁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利川至万州高铁连接线、腾龙洞至大峡谷旅游观光铁路以及铁路货运专用线。
为确保规划落地,利川将推动地方立法,建立“规划督察员”制度,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规划开放日”和监督热线,形成共建共治格局。未来,利川将聚焦生态产业化突破、省际协作深化和城市品牌升级,推动星斗山国家公园创建,举办国际康养旅游博览会,与重庆签订省际协作计划,力争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从“鄂西林海”到“康养新城”,从“省际边界”到“区域枢纽”,利川正以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引擎,在武陵山区腹地书写“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时代答卷,成为湖北对接成渝、服务西部的绿色窗口,为湖北省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贡献利川力量。(邹雄艳 田茂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