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2025 04/25 09:07:57

新书发布:朱小黄《不确定性经济原理》正式发行!

字体:

1.jpg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诸多现象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暗藏着一条无形的纽带——不确定性。它宛如一股隐匿于幕后的强大力量,不仅左右着宏观经济的起伏、政治局势的演变,更深深扎根于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成为理解经济行为、社会构成以及文明变迁的关键密码。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认知往往局限于表面,也不够系统。朱小黄先生常年关注不确定性,他从本质出发,全面论述了这一横跨多学科的概念,并以不确定性作为基础原理重新审视经济、社会、风险管理和数据分析等等方面,产生了众多颠覆性的认知!

今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精心出版的《不确定性经济原理》正式与大家见面,书中浓缩了朱小黄先生多年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和思考。我们特别将书籍的前言发布,希望以此为契机,与读者一同开启这场探索不确定性奥秘的思想之旅。

前言:世界的起点与终点

传统知识体系对世界的认知事实上构成了二元划分的结构:就像东方文化用阴阳观看世界,西方文化把世界分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不确定性,需要厘清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基本问题。本书作者几年来深入研究不确定性,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条新的思考路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起点与终点,是自人类拥有智慧以来孜孜不倦寻找的两个答案。人类的起点是宇宙大爆炸还是创世纪,这是数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世界的终点在哪里,自古以来,人类萦怀于心,布满迷雾。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必然的理由,更加不存在一个可完全折叠的周期发展现象,日月星辰也不是完全不变的,日新月异更加符合客观事实。黑格尔说:“历史有重演的特性,它会一直持续到教训被人领悟为止。”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类似的错误在不断发生,例如从16世纪的郁金香热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泡沫带来的灾难不断在重复,但是当我们细看结构时会发现,其实每一次都不同,我们不能仅仅利用“金融泡沫”的认知归纳,将所有事情总结在一起,并提出“历史总在重演”的观点,这很显然是不对的,这是认知的错误也是思考惰性的产物。那么,是什么能量使得历史在发散的,无序的碰撞中产生那么强烈的辉煌,那么迷人的、精密的外观呢?本书将用不确定性这个概念解释世界的起源和终点,解释人类的终极困惑。

作者想要树立一些新的哲学观来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偶然性的,而驱动文明前进的最大能量是不确定性。恐惧未知,是人类在丛林生活中与生俱来的特性,弱肉强食是森林生存的法则,是不断强化生存技能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形成了人类选择的各种具体环节和细节,而决定权在每个个体手中。每个个体的偶然性选择决定了我们今天的状态。我们能够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源于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强化生存技能的道路,这是值得庆幸的。事物总是一体两面,选择却充满随机性。人类总是在博弈中选择,在选择中进步。

抵抗恐惧的道路是多样化的,就好像文明的进程不是单一的一样,不过整体上我们可以将其提炼为两条。首先是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秩序的构造,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这些努力积累和构建了人类知识和整体认知阶梯。其次是抵御风险道路上的技术进步,不断学习使用自然中的能量,不断依靠技术研发追求效率,创造财富,完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些过程,是人类适应不确定性的证据,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本书将具有高稳定性的自然存在条件称作不确定性的分布,而将各种分布条件下不断改变的不确定性环节称为不确定性的形态。文明的进步是一条追求稳定性的道路,尊重不确定性分布即自然之力,通过科技进步秩序创新不断改变不确定性形态,使自然与社会的变化更大概率地有利于人类,并获得良好的未来预期,是本书希望构建的新的发展理念。

世界的终点在哪里,是一个更加难以回答的问题。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不确定性,本书利用时间序列的概念定义了四维-三维空间,即还未发生的未来是不确定性的四维空间,而已经发生的过去则是拥有确定性的三维空间。时间是不确定性的核心支柱,不管发生什么,时间还是会一分一秒地流过,世界也从过去走向未来,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人类社会永远难以跳跃时间进入未来即四维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世界的终点在哪里呢,应该也是不确定的。

相对于过程而言,起点和终点并没有那么重要。接受这个过程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底色。一个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或文明应该是包容的,包容变化、包容不同、包容错误,包容失败。这是接受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因此不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包容性的增长模式应该是积极面对不确定性本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一个长期有效的异度均衡发展模式是面对未来正确选择的基本条件。

现在,时间还在继续,未来不断来临,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做出好的选择,将人类文明的故事延续下去,奔向没有尽头的终点。本书的基本目的,是把不确定性理论纳入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范畴,成为人类基础思考的底层逻辑。

作者简介

朱小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蒙格斯智库学术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副行长,中信银行行长、党委书记,中信集团监事长。

书籍目录

前言:世界的起点与终点

第一章 不确定性的概念和来源

第一节 何为不确定性?

第二节 不确定性的五个来源

第三节 不确定性相似概念辨析

第二章 不确定性的性质、分类与度量

第一节 不确定性的性质

第二节 不确定性的分布与形态

第三节 不确定性的数学表达

第三章 不确定性的管理与应对

第一节 不确定性能降低吗?

第二节 常识、文明与不确定性

第三节 理想、理想化与不确定性

第四节 人类如何适应不确定性

第五节 自然科学和逻辑思维是寻找确定性吗?

第六节 不确定性与去中心化

第四章 不确定性世界观

第一节 不确定性真理观

第二节 不确定性宗教观

第三节 不确定性与循环史观

第四节 从不确定性看人性

第五章 偶然性社会

第一节 从不确定性到偶然性

第二节 偶然性的运行机理

第三节 偶然性与公平

第四节 偶然性社会科技观

第六章 基于不确定性的数据重构

第一节 不确定性与数据

第二节 数据与人

第三节 数据重构

第七章 风险与风险管理的新视角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第二节 风险管理的认知更新

第三节 宏观治理层面的风险取舍与决策

第四节 风险管理技术重构

第八章 不确定性经济原理与经济分析

第一节 不确定性经济原理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二节 不确定性经济观

第三节 计划经济与不确定性思想

第四节 基于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第五节 平行市场理论

第六节 不确定性对经济现象的解释

第九章 异度均衡

第一节 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

第二节 异度均衡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

第四节 完全成本观念

第五节 总收益与总损耗

第六节 动态中的均衡

第七节 异度均衡的数学模型和评估功能

第十章 不确定性理论改变了我们什么?

第一节 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第三节 把不确定性作为终极答案

后记:万物不确定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王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