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山野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石林村锦绣谷组的60亩连片土豆基地里,嫩绿的幼苗在春风中生长。
村民谭国煦蹲在地头,拨开塑料膜,把土豆苗轻轻托出,让每株苗都透上气。
“不‘捡生’就要烧苗绝收。”不远处,向作洲正弯着腰示范培土技巧,沾满泥土的手指在垄间灵活翻飞。抢抓时令,指导村民搞好幼苗管理,预防马铃薯晚疫病,是她当前最紧要的任务。
向作洲正在晒新制作的土豆果
这个80后的本地姑娘,用14年的光阴在武陵山深处书写了一段“薯光传奇”。今年2月,她被确定为第二届“恩施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拔尖人才”。
20岁高中毕业后,向作洲南下广州打工,后来又在荆州开过餐馆。2011年,她毅然返乡,尝试过养鸡、做手工活。在父亲眼里,她是个“爱折腾”的姑娘。但正是这股闯劲,让她被推选为青树子村计生专干,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走上了服务乡亲的基层干部之路。
2012年,向作洲在下乡途中,盯上了青树子村甘溪河组的荒废土地。她决心利用好这些荒地,发展富民产业。经过一番考察,她将目光瞄准了“种洋芋”。太阳河乡海拔在700至1200米之间,土豆生长条件得天独厚。
认定方向后,向作洲流转村里近百亩田地,带领乡亲从茅草坝里开荒。她采用“高繁低种”策略,将高海拔种薯引种至低海拔地区。那年冬天,她从恩施州农科院引进“鄂马铃薯10号”种薯,免费提供给村民试种。试种成功后,带动了1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土疙瘩变成了“金果果”,村民们开始主动找上门来。
石林村锦绣谷组的60亩连片土豆基地
2013年,向作洲租赁村集体土地,成立恩施市青树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高山土豆和高山蔬菜。她将自有基地规模扩大到200余亩,指导和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加入其中。
2015年,南方马铃薯大会在恩施市召开。向作洲紧紧抓住政府引进“黄氏薯片”加工企业的机遇,联合柑树垭、茶山河、宝塔岩等8个村(社区)的534户村民建成500亩“恩施土豆”核心示范区。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她引入密植、高垄等技术,不断提高种植水平。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由于不懂技术,田间管理粗放,向作洲吃了大亏。
“没培土抑制杂草,土豆长不好;配药比例不对,工人没干到位;错过农时,直接绝收……”向作洲回忆说,最惨的一年,她亏损了30万元。但她并未放弃,而是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种田也要精细化,不能靠天吃饭。”
2021年,向作洲在湖北省农业厅“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支持下,考入职院攻读生物科技现代农业专业。她将新技术带回村里,组建起10人社会化服务团队。3名“00后”青年能熟练操控植保无人机,大大提高了植保作业效率。通过统一种源、统一农资、统一技术,全乡8000余亩地实现了标准化种植,亩均增收3000元。
向作洲在田间“捡生”
在她的带动下,茅湖淌村猫耳州组村民自发发展了70亩地膜基地种植恩施土豆。由于当地海拔低,土豆成熟比其他地方早20多天,品质也好,可以卖到4元一公斤。“覆膜种植的土豆产量高,一亩有500至800斤。”村民周永福种了7亩土豆,笑得合不拢嘴:“只要跟着向总把土豆种好,就能增加收入。”
向作洲深知,乡村振兴需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承诺乡亲们:“你们种好地,销售让我来。”2019年12月,她成立了恩施州卿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供销体系+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全产业链发展。
2020年,一座占地2500㎡的农副产品加工园拔地而起。向作洲注册了“东方乡稀”恩施土豆子品牌,拿下了18项SC认证,引进生产线,研发了土豆片、土豆粉等精深加工产品,产品销售额达60余万元,她的“土豆版图”不断扩张。
今年,向作洲与梭布垭石林景区和周边农家乐联名开发了30余种文创土豆产品,年产值将达100万元。
清晨的物流园区格外忙碌,来自上海盒马鲜生的冷链车正在装货。向作洲穿梭在堆满“恩施小土豆”的货架间,手机不断弹出订单提示音。2024年上半年,她在恩施城区菜大师硒都产业园租下10多个门面,用于展厅、仓储和物流。产品销往上海、武汉等全国各地,企业土豆年销量超1500吨,年总产值超1000万元。
“土豆果、土豆片、土豆粉,今年计划量产。”向作洲满怀信心地说,她计划让更多乡亲参与进来,共享产业红利,实现增收致富。(赵盛迷 王根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