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恩施市水磨漆髹饰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于祥志工作台上,一盏LED灯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整个操作区域照得纤毫毕现,随着于祥志手腕有节奏的摆动,水珠顺着器物流淌的纹路折射出温润光泽,水砂纸与漆器之间发出沙沙声,不多时,茶叶罐盖子上的恩施山水图样呈现出来。
“这才磨第一遍,还要接着按照600目、1000目、2000目的不同标准继续磨。”于祥志说,要达到漆饰纹样像是长在器物里、漆面清澈如水、层次丰富的效果,经过1个小时以上的带水精磨后,还要再经推光、反复提青才行。
带水打磨是做成一件漆器的后半程工序,也是最重要的工序。仅一个小盖子,就要磨一个小时。根据不同器物的大小、形状,打磨时间也不一样,长的可能要磨半天。
于祥志教学生做水磨漆髹饰作品
一个通过水磨漆髹饰技艺制作的成品要历经40多道工序,制作时间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器物胚胎经批灰背布,再进行多次刷漆、多次带水打磨方能制作出带有镜面效果的漆器。
行业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出个木匠,十年出个漆匠。”要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年轻人也不愿学这门苦手艺。
而要学白杨坪水磨漆髹饰技艺就要吃得苦中苦。学习生漆采割只是第一步,根据不同品种的生漆属性进行颜色调试、掌握木工制胎造型手艺是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学习白杨坪水磨漆髹饰技艺中的素髹基础技法、湿漆成纹技法、彰髹技法等各种技法,这要求学徒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韧性。
于祥志正在对作品进行水磨处理
既然如此复杂,于祥志为何选择了这门费时费力的手艺?时光倒回1986年,因帮大人搬漆树苗,看大人割漆,他从小便对漆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当父亲问他想学什么手艺时,于祥志选择了漆,并进入太阳河供销社工作,跟随陈宗胤、肖慈俊两位前辈学习生漆的质检技术。在与两位前辈熟识后,得知师爷陈宗胤出身水磨漆世家,做水磨漆的手艺极好,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已面临断代困境。
“这个技艺蛮珍贵,我要把它做下去。”于是,1986年至1993年间,于祥志跟随两位前辈系统学习了生漆质检技术和水磨漆髹饰技艺,成了一名懂割漆、会认漆、尚调色、知木工、爱设计的传承人。
好原料是出好作品的关键。在对生漆品质检验、分装以及仓储管理等方面,于祥志练就了过硬的技术。
——按照正确技术规程采割、调运生漆:选择蚌壳、相关植物树叶等作为受漆器,较好保证漆液本来面目;刚采割的热漆待自然冷却后再倒入大桶;调运生漆时,避开高温季节,保证生漆气味不变异。
——识味辨生漆品质:凡生漆气味纯正浓烈,则转艳正常,色泽老斑、漆汁稀漂、丝条细长、回缩快、燥性强、分厘亦高、存储期相应增长,反之则差。
识漆、懂得生漆属性,入门基础打牢固后,于祥志又在生漆工艺上精益求精。
自干型幻彩颜料与透明漆混合后涂刷出来的作品流光溢彩
2003年,于祥志回到白杨坪镇开办个体漆艺作坊,在传承水磨漆髹饰技艺的同时以此谋生。
为做出色彩丰富、花纹绚丽的水磨漆工艺品,于祥志在生漆涂料及调制方法上做了改良。
利用颗粒颜料与生漆液密度不一致不相溶的原理,按一定比例相混合,在特定温湿度环境下,将“沉降”技法应用到水磨漆工艺品制作中;一种自干型幻彩变色生漆涂料及调制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作为幻彩变色工艺品的主颜料;绿宝砂、红宝砂刷出的漆器极具富贵感。
解决了调色难题,于祥志又在创作过程中研究出仿树瘤、仿陶纹、借助现代设备恢复雕填法等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漆器工艺应用的空间,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每道漆纹都是恩施的山水笔记。”于祥志说,通过雕填法、湿漆法将恩施地区山水、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漆器创作中,希望客户通过漆饰纹样和造型就能知道产品来自恩施。
在于祥志工作台半成品区,静置着许多款式丰富多样的作品,傩面具、西兰卡普、恩施大峡谷一炷香、吊脚楼等20余种带有恩施特色的纹样被巧妙融合于器具上,待荫干经水磨等步骤后,这些成品将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成品展示区,琳琅满目的漆器十分精美。幻彩漆瓶上的彩色花纹给人一种置身极光美景的感觉,金线纹茶盘间流淌着清江碧波,雕填百宝漆盒上的西兰卡普纹样与傩戏面具相映成趣……
“总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能做得长久。”指着师承工具展台里的传统工具,于祥志说,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他将传统的木炭、磨石等制作工具调整为水砂纸,引进激光雕刻机、自制炼漆机械等先进设备,在保留原有基础工艺、材料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50%的生产效率。同时,创新设计出傩福生肖扣、傩缘连理扣等文创产品。
成品展示
在与漆和水磨漆髹饰技艺打交道的39年间,于祥志还将辨漆、沉降技法等技术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生漆》期刊上,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法,将自己的技艺和对漆艺的热爱传承下去。
2020年4月,水磨漆髹饰技艺经申报被成功认定成“白杨坪水磨漆髹饰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去年底,该项技艺与巴东木胎漆器髹饰技艺、咸丰漆器髹饰技艺联合申报的“恩施漆器髹饰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只可惜没有系统学习全套技艺的徒弟。”于祥志的7名徒弟中有3名只学生漆质检,另外4名只学白杨坪水磨漆髹饰技艺中的主要技法。
虽有遗憾,但于祥志传承白杨坪水磨漆髹饰技艺的斗志丝毫未减。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参加民间工艺技能大赛等方式,于祥志让这项技艺的知名度得以逐步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少订单接踵而来。今年3月,于祥志又接到一份价值4万元的订单,“这一批成品要在今年6月底交货,这段时间主要精力都要放在这上面。”
从普通生漆质检员到一代水磨漆髹饰技艺传承人,从传统水磨漆器具制作到花纹样式多样、色彩丰富的产品设计,自学艺以来,于祥志从未停下对“白杨坪水磨漆髹饰技艺”进行系统性发掘、保护、传承的脚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学艺时的承诺。(卢树彬 杨喻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