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2025 04/14 16:28:50

湖北巴东:江汉油田精准帮扶 托起山区群众健康梦

字体:

“以前做心脏支架手术得颠簸3小时去宜昌,现在家门口就能做,省心又省钱!”清晨7点,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已人声鼎沸,68岁的张大爷握着智能挂号单感慨。

巴东县人民医院曾地处三峡库区滑坡体,在江汉油田持续15年、累计1570万元的帮扶下,华丽蜕变为守护鄂西80万群众健康的三级综合医院。

从“滑坡危房” 到区域医疗中心:一场跨越十五年的蝶变

2005 年的巴东县人民医院,像一叶孤舟困在黄土坡滑坡体上。雨季时墙体裂缝渗雨,手术中突发停电需靠应急灯照明,医护人员 24 小时监测地质隐患。“患者信任我们,但硬件条件实在拖后腿。” 骨科主任韦庆彪回忆道。

 图片6.png

江汉油田援建的综合楼

转机始于湖北省 “616” 对口支援工程。江汉油田第一时间响应,2009 年新院区启用时,首个援建项目 ——6000 平方米后勤综合楼同步投用,一举解决进修医生住宿、药品存储、患者就餐等难题。此后十年,360 万元援建的内科大楼、90 万元打造的康复治疗中心、数字化体检中心相继落地。2023 年,全院光网和移动护理系统上线,17 个病区实现 “手持 PDA 查房”,护理差错率下降 70%,智慧医疗让诊疗效率提升 40%。

如今的院区里,GE3.0T 核磁共振、DSA 导管室等 500 余台先进设备高效运转。2024 年数据显示,医院年门急诊量达 25 万人次,较帮扶前增长 155%;住院患者满意度连续 5 年保持 96% 以上,“滑坡体上的医院” 彻底成为历史。

技术突围:从 “转诊依赖” 到 “大病不出县”

“38 分钟!从入院到完成心梗手术,比国家标准快 22 分钟!”3 月的一个深夜,胸痛中心创造的 “巴东速度”,正是江汉油田 “科室结对” 帮扶的缩影。心血管内科主任陈开勇介绍,通过专家驻点、远程指导、人才进修等模式,科室年介入手术量突破 600 台,复杂病例自主诊疗率从 2015 年的 30% 提升至 85%,更带动神经内科、肿瘤科等 14 个专科跻身省级重点。

图片7.jpg

 技术员正在操作染色机

2024 年,医院自主完成首例 “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标志着微创技术迈入全省县级医院第一方阵。五大国家级救治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的建成,让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现跃升:卒中中心静脉溶栓量连续三年居恩施州首位,创伤中心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达 91.7%。县域内就诊率从 2010 年的 68% 飙升至 92%,外转患者比例降至 8% 以下,真正实现 “大病不出县”。

 辐射带动: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享”

在海拔 1500 米的绿葱坡镇卫生院,医生罗中华正通过江汉油田援建的远程会诊系统,与县医院专家实时连线。这套覆盖全县 12 家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平台,年远程会诊超 2000 例,让山区群众 “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成为常态。“以前 CT 片要邮寄,现在 5 分钟就能拿到县医院专家的诊断报告。”

作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巴东县人民医院将帮扶 “红利” 向外延伸:胸痛中心与神农架林区、秭归县等周边地区建立协同救治网络,年接收外省患者占比达 15%;2024 年晋级三级医院后,牵头成立的武陵山区医疗联盟,已惠及鄂西 5 县市 80 万群众,成为武陵山区医疗枢纽。

图片5.png

医院全貌

从危房里的提心吊胆,到现代化医院的井然有序;从 “看病难、转诊多” 到 “家门口治大病”,这场跨越十五年的帮扶,不仅是一家医院的蜕变,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正如住院患者李女士所说:“医院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力量,更触摸到了时代的温度。”

截至 2024 年,江汉油田累计向巴东投入医疗帮扶资金 1570 万元,派遣专家团队 68 批次,培养本土骨干医生 200 余名。这些数字背后,是国企对 “人民健康” 的坚定承诺 —— 当 GE 设备的冷光映照着山区的晨雾,当远程会诊的电波穿越重重大山,一幅 “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健康新图景,正在鄂西大地徐徐展开。( 黄森林 严军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