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0年前刘伯承与小叶丹举杯盟誓的剪影化作湖畔雕像,当缝入百褶裙的红军旗在纪念馆静静诉说忠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畔,一支传承红色基因的警队——彝海派出所,正以新时代“彝海结盟”精神,在雪山峡谷间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平安篇章。
红色血脉浸润忠诚警魂
春季的彝海波光潋滟,湖畔的“彝海结盟纪念碑”前,总能看到一群藏蓝身影。这支仅有5名民警、10名辅警的队伍,将“重走长征路”作为新警必修课,把革命旧址变成实景课堂。“我们人人都是红色文化讲解员。”彝海派出所所长沈勇指着纪念馆里说。
2020年,彝海派出所党支部获评四川省公安厅“最强支部”,“红色警务”品牌辐射出强大凝聚力。00后新警吉格伍劣绕着彝海巡逻时总在想:“当年红军用真心换信任,今天我们也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双语窗口架起连心桥
“阿普阿玛(爷爷奶奶),您要办什么业务?”在彝海派出所“阿普阿玛服务窗口”,这里备着办理身份证的便衣、应急药品和热水,彝汉双语翻译器与剪成小方块的“便利小签”相映成趣。
面对辖区99.8%的彝族群众,派出所创新“民警+村干部+驻村辅警+家支”四位一体调解机制。该机制深度融合法治与民族自治传统,由民警提供法律框架保障,村干部掌握村情民意,驻村辅警常态化走访排查,家支长老则依托其在彝族“家支”文化中的传统权威开展柔性调解。去年全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80余起,化解率达98.9%,不仅位居全省前列,更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
“卡沙沙(谢谢)!”去年4月份,辖区村民欧达尔莫的6只羊被盗后,民警横跨三地追赃为其挽回损失,欧达尔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雪警”身影温暖天路
海拔2280米的拖乌山垭口,108国道的急转弯处总能看到“移动雪警”。去年寒冬,东北司机老张的货车滑入沟渠,民警在风雪中协调装载机救援,冻得通红的笑脸被记录在感谢视频里。这条年均车流量超30万辆的“天路”上,民辅警们夏备防滑链、冬储融雪盐,便民服务站常年飘着泡面香。
寒冬时节,彝海派出所教导员胡林成向媒体勾勒出高原守护者的温暖画面。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的冬管期,全所60%警力尽锐出战,化身“冰峰卫士”——上百次破冰除雪,昼夜值守护航生命线,随时救助被困车辆。在零下低温的执勤点上,热水与方便面传递着质朴的人间烟火,“下个路口右转”的耐心指引,化作雪域高原最温暖的平安路标。这里的服务让过往司机感叹:“比导航还暖心!”
文旅热土绽放平安花
随着彝海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派出所将警务室搬到游客身边。巡逻民警腰间别着救生哨,背包里装着高反药品,景区环湖步道每天开展小组巡逻。
去年6月,帮助一车主找回遗落的车钥匙;同年冬季,民警找回走出景区外的迷路游客。在结盟新寨的彝家乐里,民警用彝语讲解反诈知识;在环湖景点,辅警举着喇叭提醒拍照游客注意安全。建所29年来,景区保持着安全事故“零发生”纪录。
今天的冕宁,脱贫攻坚战写下新长征篇章。曾经的贫困村“海子包包”蜕变为“结盟新寨”,特色民居依山而建,校园书声琅琅,曾经的贫困山村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新颜。
暮色中的彝海泛起金色涟漪,派出所院内的鱼塘倒映着晚霞。这个保留着猪圈菜地的“田园警队”,如同90年前那支红色军队,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民族团结的誓言——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是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在彝海湖畔,新一代“小叶丹”们正用青春和热血,续写着新时代的盟约。(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