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街道,一面面“光荣之家”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张张军地联动的服务网络浸润着人间烟火。这里,街道双拥协会以“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军民共舞”的创新实践,将双拥工作化为春风化雨的温情叙事,在基层沃土上浇灌出军民团结的璀璨之花。
社会力量有广度
2024年7月31日,大山洞街道创新成立“同心向强·共卫国防”双拥协会,吸纳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及拥军模范共15家成员单位,将红色基因与市井烟火编织成网。
“协会成立后,我们有了更多资源和平台。”双拥协会会长、街道负责人柏亚蒙表示,“比如红色电影放映队定期为部队官兵放映经典影片,剪纸队创作军旅主题作品赠送军营,企业通过捐款捐物支持困难军人家庭,这些都是社会力量参与双拥的生动实践。”
“双拥协会成立后,拥军从‘政府独角戏’变成‘社会大合唱’。”协会负责人介绍,自协会成立以来,通过制定《双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走访慰问、困难帮扶等常态化制度,协会成员累计参与慰问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213人次,捐赠资金及物资价值1.89万元。
军民融合有深度
“听老战士讲抗美援朝故事时,孩子们眼睛都亮晶晶的。”白云区第十一小学负责人在“开学第一课”活动上说。抗美援朝老兵邓正昌在活动中感慨道:“看到年轻一代对国防的热情,我感觉真好,咱们的枪,有人接着扛了!”
这样的场景,正是街道打造“国防教育浸润工程”的生动缩影。街道通过联合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听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十大英模进校园”等主题活动,覆盖辖区学生2000余人次,让学子在老兵讲述中感悟家国情怀。
传统节日里,双拥协会的温情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端午佳节时的“军民团圆宴”上,军属与社区老人共包“同心饺”;建军节后,双拥协会走进贵阳某支队营区一同联欢,驻地官兵与协会成员同台献艺,共同演绎,掌声此起彼伏。“很开心能和协会成员们一起开展这样的活动,特别暖心!”支队指导员说道。
双拥协会成员企业主动设立“军人优先”服务窗口,白云心血管疾病医院负责人刘成杰表示:“军人保家卫国,我们力所能及提供优惠,是应该的!”协会还联动剪纸队、书画社等团体创作“军民鱼水情”主题作品,赠予退役军人与现役军人家庭,增强荣誉感。
近年来累计送出的213份慰问品中,不仅有米面粮油,更有一封封手写祝福信、一份份剪纸,让尊崇化作可触摸的温度。
政策答卷有厚度
在就业创业招聘会上,大山洞街道武装部工作人员正在向退役军人介绍最新就业政策,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35条精准推送的就业信息、18场特色志愿服务就业的数字背后,是双拥协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坚实足迹。
据了解,大山洞街道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台账,2024年共转发招聘信息75条,组织2场专场招聘会。除了转发招聘信息,还推荐退役军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已有4人获得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多亏街道推荐,我学到了能找到理想工作的职业技能!”退役军人杜隆庆说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退役军人的“反哺”情怀。烈士陵园里,老兵义务讲解员的声音铿锵有力;义诊活动现场,双拥协会成员组成的医疗队耐心问诊。在刚刚过去的征兵季,辖区大学生报名人数激增30%。许多青年坦言:“从小看着‘兵叔叔’们帮邻居修水管、教孩子打军体拳,穿军装的梦想早就在心里生根。”
从红色剪纸刀尖流淌的家国情怀,到“拥军商铺”霓虹灯下的温暖承诺;从抗美援朝老兵颤抖却坚定的军礼,到创业退役军人生产线上的精密零件……大山洞街道双拥协会用机制创新夯实根基,以文化浸润滋养情怀,靠精准服务升华境界,让新时代双拥工作既有政策力度,更有人性温度。正如街道武装部部长胡海所言:“当尊崇军人成为城市基因,军民团结就会化作发展动能。”在这片热土上,军民融合的乐章正谱写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下一步,大山洞街道将持续深化双拥协会作用,推动双拥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升级,谱写军民团结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