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2025 03/27 05:49:13

辽宁省教育厅推动高等教育振兴突破

字体:

2025年3月25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招考办主任孔峰详细介绍了辽宁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微信图片_20250326195240.jpg

“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各1所,博士学位授予高校达到20所,位列全国第4位;硕士学位授予高校37所,位列全国第3位。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4个。全省110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中,24个进入全国A段,同比增长60%,其中2个学科实现了顶尖学科“零”的突破,83%的学科实现稳步提升。ESI前1‰学科数由5个增至10个,增幅达100%。前1%学科数由32个增至106个,增幅高达230%,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双万计划”实施效果显著。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共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各1万个。辽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培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00个、省级515个,其中信息、装备、冶金、石化等重点领域国家级建设点71个,占总数15%,形成了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培育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31门,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构建起服务产业发展的优质课程资源矩阵。聚焦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82个,本科专业点452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1655个,开发新产品743个,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显著提升。

“一体两翼”格局初具规模。“一体”,即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翼”指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已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9个和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其中,培育国家级工业母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全国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全国28个),助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2024年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2215个,订单培养4万人;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遴选182名“匠苗”,“一匠一案”培育大国工匠,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升本。全省现有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48个、特色二级学科235个,新增低碳技术与工程等目录外交叉学科和二级学科17个。做实“调停转增”,新建数字经济等本科专业点318个、高职专业点186个,专业设置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校企协同创新不断深化。2024年,通过开展“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推动全省百所高校科研人员对接1250家企业,组建高校协作体,举办高校成果对接会、校企会客厅等举措,围绕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现代轻工产业等领域举办活动44场,校企签约73项,合同金额5200万元。高校全年转化科技成果7395项,转化金额37.18亿元,其中合同转化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项目793项,较2023年增长7.5%,助力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

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持续实施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累计获批计划2376个;专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89个,其中直接服务重点发展产业理工类项目48个、占53.9%。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在海外建设19个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墨子工坊”;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全体大会,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2025年,辽宁省教育厅将加快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急需领域,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对连续多年就业率偏低、生源吸引力不足且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系统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计划到2025年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达到25%左右,到2027年累计达到50%左右,以学科专业优势助推辽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全面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到2025年,新建1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30个左右创新创业学院和教育实践平台;建设20个左右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培养高层次特色化创新人才。

加强辽宁高等研究院建设。锚定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聚焦辽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需求,组织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科技支撑。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聚焦辽宁主导产业,“一产一策”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对辽宁产业体系全覆盖、全支撑。推进“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到2025年累计培养“兴辽未来工匠”300名,新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5个,为辽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

提升辽宁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积极参与构筑我国向东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实施“留学中国”品牌计划,推进实施YES项目。引导高校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墨子工坊”辐射带动作用,做实“随企出海”,服务中国海外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助力打造东北亚对外开放合作枢纽地。(于艳)

【责任编辑 -李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