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薄户口本,方寸身份证,看似寻常,却与每个人紧密相连。它们的每一次变化,都承载着一个个小家庭的喜乐哀愁,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如今,那些都已成为历史,然而故事却依然珍藏在那泛黄的纸页间。
户口本上的“隔如山海”到“畅行无碍”
将时针拨回至20世纪80年代初,身份证制度还未出台,所有人的户籍都登记在户口本上。当时户口本上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各地实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在历史变迁中,“城镇户口”迁移政策的变化让在户籍窗口工作了20多年的肖延印象深刻。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开始实施“蓝印户口”政策,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从“农业户口”转成“城镇户口”。那段时间,派出所的窗口业务量陡增,许多户口从肖延的手中办理。
但办理一个“蓝印户口”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个户籍民警需要制作笔录、然后调取其原户籍材料,还要通过粮食局去开证明,最后上报市公安局审批准迁证,一来二去,办理一个“蓝印户口”需要花费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虽然花费的时间长,但每位鹿城户籍警却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份档案。
进入 21 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待遇提升,很多人不再愿意放弃农业户口,甚至有人回迁户口。此后十多年,户籍制度再次迎来巨大变化。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
2016年11月,鹿城全区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以及由此派生的自理口粮户口等各种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办理量再次迎来高峰。
作为见证者、参与者以及最基层的执行者,肖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时代的进步,打破城乡壁垒,让城乡之间不断融合,为城市和乡村共同赢得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从千方百计想当城里人,再到“户口还是在农村好”,到如今“城市农村都一样”,这背后是城乡鸿沟日渐消弭、城乡差距日益缩小,更是时代进步和个人命运的美妙交响。
身份证从“黑白默片”到“彩色世界”
时光回溯到1984年,那时候户口本上的信息都是户籍民警手填的,派出所也仅办理本辖区内人口的户籍业务。是年,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1985年9月6日,全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1986年10月,在莲池、鼓楼、新桥街道试点的基础上,鹿城区全面铺开居民身份证颁发工作(简称“一代证”)。
当时办理一代证的过程颇为繁琐。就光从使用的单寸照片来说,当时户籍窗口没有拍摄的相机,群众需要自行前往照相馆按规格拍照。“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代证上的字是机打的,但偶尔也会遇到生僻字,也会手写。”曾经在户籍岗位工作多年的项宇说道。
从收集群众个人信息,然后再送往省厅制证加盖防伪标识,最后统一发回分局,整个过程往往需要三个月左右。
“当时制好证之后,需要群众自己去分局领身份证。有时候为了方便群众,我也经常将办好的身份证从分局领回来,送证上门,让他们少跑一趟。”项宇说道,“没想到20年后,在辖区里再次碰到一位老居民,他还记得我送证上门的事,一直感谢我。”
随手一件小事,成为群众念念不忘的温暖回忆。而对群众的用心服务,亦是多年来鹿城公安为民服务的传承。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正式施行,同年开始换发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外观精美、色彩丰富,身份证从“黑白默片”跨入到了“彩色世界”。那一年,来派出所办事的群众摩肩接踵,户籍窗口配备了拍照设施,办证的速度也大大提高。
对于鹿城公安的户籍民警来说,见证了鹿城公安户政业务紧随时代脉搏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在变革中传统到智能的跨越
时代与科技不断更迭,便民为民服务初心如泉长流。
2016年,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鹿城公安户籍工作紧跟改革步伐,各项“放管服”措施深入开展,全面开花。
2020年,鹿城公安开展年度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从服务形象、服务态度、服务效率三方面为切入点,强化窗口硬件、软件建设,将全区21个派出所户籍业务打造成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户籍工作焕然一新。
2023年,鹿城公安作为全市“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改革试点,完成全区23个AI拍照室规范化建设。
如今,全天候24小时的“鹿邻灵”智慧警局就在身边,“一窗通拍”采集的照片随时自助拍摄,便能在户籍、出入境、车驾业务上实现一照通用。省内身份证的办理,从拍照到拿到证件最快可以在一周内完成。20年来户籍窗口肉眼可见地在变化,服务的范围更广了,递交的手续更精简了,办理业务也越来越便捷了,科技与服务之间的一场默契之舞,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智能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户籍管理从手工填写到智慧化管理,从纸质证明到电子证照,每一次变化都围绕着公平与便民。它记录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关于户口的往事,让我们在见微知著中,清晰地看到了时代进步的力量,但是我们又坚信: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变。(范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