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2025 03/25 10:15:45

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茶产业发展

字体: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制作技艺,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与国内其他43项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优势,成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退休教师杨胜伟为带头人,让非遗走进校园,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识茶、爱茶、懂茶的专业人才,助力恩施州茶产业发展。

3月21日下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55名学生带着自己从茶园采摘的茶叶,现场学习观摩恩施玉露制作流程。这是恩施职院立足高职院校职能职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图片64.png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现场学习观摩恩施玉露制作流程。

积极投身茶产业发展

春分时节,乍暖还寒。走进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只见传统恩施玉露手工操作平台、标准化的茶叶审评室、规范化的茶艺室、现代蒸汽杀青机、进口精揉机等配套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这个基地分为三大功能区,即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演示区、非遗技艺人才培训区及恩施玉露文化展厅。

展厅里,有杨胜伟的个人介绍,包括他对恩施茶产业发展所作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地普遍采用机械制茶,手工制作恩施玉露效率低下,加之没有品牌效应,恩施玉露及其制作技艺渐渐被人遗忘,一度濒临失传。

杨胜伟从小与茶打交道,就读原恩施农校(后并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时系统学习茶叶知识,毕业时已是恩施玉露茶制作能手。后来,他被选派到原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部分院系的前身)深造,得到我国著名茶学家张堂恒和庄晚芳的指导。学成归来,他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断提高制茶技艺。1972年,他撰写成《玉露制作技艺》,自此确立了恩施玉露的制作工序和工艺体系,奠定了恩施玉露的理论基础。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要转换为产业资源和优势,需要与产业和项目对接。随着历史车轮转动,杨胜伟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尤其是恩施玉露品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恩施州积极培育茶产业新型市场主体,推动茶产业发展的背景下,2005年,来自江苏常州的张文旗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投资创建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次年,他找到杨胜伟学习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并聘请杨胜伟担任技术顾问,携手重振“恩施玉露”品牌。

在多方支持下,恩施玉露完成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恩施市将恩施玉露作为“三张名片”之一重点打造。

2018年,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杨胜伟全程参与这批茶叶的制作。一个月后,他被国家文旅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拥有这样的顶级专业技能人才,恩施职院顺势而为,成立了这个基地,形成了以杨胜伟为带头人,由5名专职人员、12名专兼教师组成的团队。其中,国家级评茶、茶艺技师3人,恩施州及恩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恩施州科技特派员4人,6人为硕士研究生。自此,该基地成为恩施州茶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的主阵地之一。

图片65.png

施州民族小学学生学习制茶技艺。

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基地成立以来,加大茶产业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力度,为恩施州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和茶叶技师,其中不少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部分人成为恩施州茶业界的领军人物,为恩施玉露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恩施州以恩施玉露等品牌引领的茶产业覆盖恩施州800多个村,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恩施火铺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金柯就是其中之一。他13岁跟着舅舅学做茶,因怕熬夜制茶而放弃。20世纪90年代,他出门打工,后来返乡创业,最终还是回到茶叶行业。2019年,他师从杨胜伟学习制作恩施玉露。

从2020年开始,每年春茶采摘加工期间,他都将采摘的鲜叶运送到基地加工,并跟随杨胜伟和基地其他老师学习茶叶采摘、加工、生产等技艺。5年来,他加工的荒野茶品质不断提升,茶叶基地扩大到1400多亩,市场越做越大。2024年,张金柯创办茶厂,年产约4吨中高端干茶,年产值数百万元,有效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跟张金柯一样,宣恩县玉春大蔸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宗永也因为恩施职院这个基地改变了命运。2019年以前,姜宗永还是一名木工,常年在恩施州城做装修。他在恩施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装修时,看到杨胜伟的简介后被深深触动,当即决定拜师学艺。此后每年3月,姜宗永请当地村民采摘春茶后,将鲜叶运送到基地加工,同时自己也跟着学习。

姜宗永请杨胜伟等老师到宣恩县高罗镇考察。那里四周群山环绕,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优越的地理环境产出的大蔸茶口感醇厚,先苦后甜,回甘持久。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后,他先后承包了460多亩茶园,带领村民在茶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掘金。每年,杨胜伟都会带队到茶园开展采摘、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近年来,杨胜伟和基地其他教师在恩施州主要产茶区传承技艺,调研恩施茶产业发展现状,指导像张金柯、姜宗永这样的茶产业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为村民致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图片66.png

张金柯(左)在杨胜伟(右)指导下学习制茶技艺。

在创新中传承非遗

恩施玉露是中国蒸青针型茶的典型代表,形似松针、清香持久,其制作技艺包括扇干水气、揉捻、整形上光等9道工序。以前,这些技艺的传承方式多是口授和手把手地教授,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传承面也有局限。

杨胜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民间关于恩施玉露的历史、制作技艺等零星资料,编纂出版专著《恩施玉露》,由此构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理论体系,实现了授徒传艺由“存于口诀”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

为了让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更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生产,2021年,基地教学团队完成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题研究,该课程被评为湖北省职业教育省级在线精品课程。截至目前,已有万余名在校学生和社会学员完成该课程的在线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

2023年,基地教学团队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以案例化、项目化、场景化的方式融入教学课程内容,编写出版高职教材《恩施玉露及其制作技艺》。

2024年,恩施职院招录88名首届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并在校内10多个专业开设茶学专业课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非遗技艺。截至今年3月21日,上述88名学生分赴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课程实训。

基地培养了一批茶叶技能国家级选手。2024年,基地教师芦珉参加第七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茶艺项目总决赛,荣获金奖。基地作为恩施市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基地,目前已接待近3000名中小学师生,并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中国传统茶文化和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

“让茶香弥漫,伴随着每一位从基地走出的学员成长,见证恩施茶文化与茶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是我们这个基地继续努力的方向。”恩施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周光兵  杨天俊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