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经常用“执法如山”来形容法官的严格执法,这也是作为一位执法人员的基本操守。那么,“执法如山”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故事还得从唐朝的太平公主说起。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女儿,方额头、大脸庞、大眼睛,长得很像自己的母后武则天,由此深得父皇李治和母后武则天的宠爱。成年后的太平公主有一座别墅,在长安城南充满诗情画意的潏河边上(即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樊川地区),这座别墅的位置紧挨着长安八大佛教寺院之一的兴教寺。由于兴教寺里的和尚们广施善举,寺内的香火一直很旺。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兴教寺的和尚们看到周围百姓碾米磨面困难,就在潏河边上安装了一个水利碾磨磨坊,方便周围百姓碾米磨面,更是得到了周围百姓的敬重。一天,太平公主一时心血来潮,前往自己的别墅休闲。到了潏河边上,太平公主看到当地百姓在水利碾磨磨坊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来来往往,甚是繁忙。太平公主很是奇怪,一打听,得知这个水利碾磨磨坊是兴教寺的和尚们给当地百姓免费安装使用的。太平公主觉得此磨坊有利可图,顿时心生爱慕,欲将这个水利碾磨磨坊据为己有。这一切,被她的管家看在眼里,管家随后倚仗权势,把这个水利碾磨磨坊强抢了过来,致使当地百姓没法碾米磨面。百姓们怨声载道,兴教寺里的和尚们得知此事,也很生气,虽然不敢当面阻拦,但后来,和尚们还是将这件事情告到官府,请求官府主持公道。
然而,在封建社会,我们都知道有句俗语叫“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你别进来”。谁知兴教寺和尚们偏偏不信这个理儿,更是为了周围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皇家的人较上劲儿了,他们非要告倒太平公主拿回水利碾磨磨坊。可是太平公主是谁?那可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女儿,也是当朝皇帝唐中宗李显的妹妹,从小极受父母和兄长们的宠爱。据说太平公主出生过满月那会儿,父皇李治竟赏赐长安、洛阳两京每户白银五两,作为太平公主的满月礼物;太平公主成婚当月,父皇李治又赏赐长安、洛阳两京每户白银十两,作为喜庆之资。当时的长安、洛阳两京的居民,家家门上都要披红挂彩,贴红对联、红喜字,甚至连两京街道两边的槐树上,也挂满了写有大红喜字的灯笼。从长安城东北边的大明宫,一直到长安城东南的万年县衙,满大街的火炬点成了一条火龙,几乎烤焦了长安街道两旁的大槐树。当时长安城有歌谣曰:“小小太平女,搅乱两京城。万民膏脂泪,换得一笑声。”瞧瞧,就是这样一位极尽宠爱、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官员们巴结她都巴结不上呢,哪里还敢得罪她啊?为了迎合太平公主的心意,官员们稀里糊涂地结了此案,把水利碾磨磨坊判给了太平公主。兴教寺和尚们告了半天,一看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服气了。他们继续上告,非要讨个说法不可,这件事情在长安城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这个案子告到了雍州(即长安城)负责地方民政等事的司户参军(相当于今天管民事纠纷的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元纮那里。虽然李元纮只是一个小小芝麻官,但为官清正,不畏权势,他没有推脱,而是当即受理此案。经过李元纮的明察暗访,发现这个水利碾磨磨坊确实是兴教寺寺院的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占有。于是,李元纮主持了公道,依法将水利碾磨磨坊判还给了兴教寺。当地百姓和兴教寺的和尚们还没来得及高兴,没想到李元纮的上司雍州长史(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市市长秘书)窦怀贞得知了这件事情。他非常惧怕有权有势的太平公主怪罪下来,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前程。窦怀贞马上召见李元纮,催促他改判此案。不料,李元纮不但不听窦怀贞的话,而且当场在判决书上写下自己的批示:“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什么意思呢?意思是高大的终南山(又名南山,即今天秦岭山脉中靠近长安南边的终南山)也许可以移动,但是此案的判决书绝对不可改动。看到自己的下属李元纮如此坚定地维持原判,窦怀贞心里又生气又爱惜,实在拿他没办法。这就是惊动长安城朝野的“南山铁案”。后来,人们用“南山铁案”称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一个小小的水利碾磨磨坊,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个判案过程传到太平公主的耳朵里,太平公主勃然大怒。她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越想越生气:“什么‘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参军,竟敢如此张狂,根本不把本公主放在眼里。这难道是在挑战本公主的权威,让天下人笑话我不成?”随着事情继续发酵,双方的态度都强硬起来了,就像这个水利碾磨磨坊,上下两块硬对硬地摩擦,使得大家都不舒服。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了,皇帝对这个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小小司户参军李元纮倒是从心里佩服起来了,因为他清楚太平公主的脾气,为了让太平公主心理平衡一下,皇帝就把李元纮调到距离长安两百里之外的地方当了一个县令。几个月之后,看到太平公主的气逐渐消退,直到最后没有了半点儿雷霆之声,府中人才将那个水利碾磨磨坊悄悄地送还给了兴教寺。原来,太平公主自知理亏,却又拉不下面子,就算打赢了官司,事情却张扬得天下尽知,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此,她只好暗暗作罢。
李元纮虽然调离了长安,但是他的执法不阿,还是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开元初年,李元纮被提拔为管理长安城和关中地区的长官京兆尹,最后还出任了宰相职位。后来,李元纮法不阿贵、秉公断案的故事被载入史书,传诸后世。后人逐渐将“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简化为“执法如山”四个字,直到今天,仍然激励着全国各级官员恪守法律,维护法律公正运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来银玲)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月下 法治史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