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乾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国强(右二)带领法官干警,同乾陵文物保护志愿者一道,进行文物遗迹司法保护巡查(窦文昊 摄)
2024年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右二)率最高法调研组在乾县法院调研指导(人民法院报 供图)
近日,陕西省乾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国强接受《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专访(本刊记者 徐峰 摄)
近日,樊国强在陕西乾县接受《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专访,介绍乾县人民法院脱薄争先的奋进历程。樊国强是陕西省乾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近日,乾县人民法院举行员额法官宣誓仪式(乾县法院 供图)
梁相斌:樊院长,基层法院不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桥头堡,更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磐石。当乾县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首批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名单时,您作为履新几个月的掌舵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诊断书”,当时是什么感受?
樊国强:梁社长,您这个“诊断书”的比喻很贴切。2024年春天,我刚到乾县法院上任不久,最高法的文件就下来了。说实话,当时就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我本想着大干一场,结果被贴上“薄弱”标签,压力确实大。但转念一想,这反而让我们看清了问题所在。
梁相斌:怎么理解?
樊国强:就像在黑暗里走路的人突然被强光照亮,所有问题都暴露无遗。以前被案子压着,没时间细想的问题,现在全摆在了台面上。记得收到通知那天,我后背直冒冷汗,但很快想明白——这是最高法在帮我们做体检,更是改进的契机!
梁相斌:所以您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樊国强:对!我在党组会上表态:三年时间,要让乾县法院脱胎换骨。我们把最高法指出的问题列成17项整改清单,重点解决立案难、执行慢、信息化滞后这些老大难问题。现在全院都憋着股劲儿,就像压紧的弹簧,就等着爆发!
2024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中)到乾县法院调研指导脱薄工作(陕西高院 供图)
梁相斌:现在进展如何?
樊国强:给您看个数据:2024年我们院第四季度结案率同比提升47%,智慧法庭覆盖率突破85%。这些数据背后,是全院干警实实在在的付出。从院长到书记员,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您看那棵树,去年还是枯枝,现在新芽都抽出来了。我们正把改革的阵痛化作成长的养分。在守护公平正义的路上,我们一定交出满意的答卷!
梁相斌:“薄弱”这盏灯,把院里照得透亮,都照出了哪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呢?
樊国强:梁社长,这一照,问题真是一箩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了,样样存在短板。
——班子运转不灵: 班子决策时慢半拍,执行起来拖拖拉拉,不够顺畅高效。
——办案质效垫底: 案子办得不好,这是最痛心的。审判执行质效指标年年都在咸阳地区法院排名中处于“吊车尾”。
——案子积压多,结得慢,发改率(指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的比例)又高,老百姓能满意吗?
——硬件捉襟见肘: 审判楼又小又旧,好多地方都老化了。计算机、打印机这些办公设备也跟不上趟,缺东少西的。
——经费更是紧张,想干点事,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队伍精气神散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队伍的状态。士气低落,“躺平”思想蔓延,大家好像都提不起劲来,看不到那股子拼搏向上的心气儿。人心不稳,有8个同志放弃了入额、退了额,或者干脆辞职、调走了。还立案查办了4个人,教训深刻。最火烧眉毛的是刑庭那次危机。2名法官被立案侦查后,手头一下撂下48件刑事积案没人接手!当时真怕出现超期羁押,那是要出大问题的!我们急得团团转,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有条件的法官助理,对入额这事儿积极性一直不高,队伍青黄不接,断层严重……
这一道道难关,就像一道道紧箍咒,勒在我们头上,当时真是喘口气都觉得费劲。
梁相斌:面对这么多棘手难题,您是从哪里开始着手破局的呢?
樊国强:千头万绪,总得有个抓手。我琢磨着,班子就是火车头,班子带不动,全院就跑不快。得先把这个“关键少数”拧成一股绳。
第一步就是统一思想,让大家把憋着的话都说出来。我立刻组织开了一系列会议——班子会、中层干部会、全院干警大会。会上大家是真急了,眼睛都熬红了,但都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们不绕弯子,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把为什么薄弱的原因挖了个底朝天。最后梳理出12个大的问题方向,列成清单,建了整改台账,分了5大类、17项具体任务,把“作战图”画清楚,责任落到每个人头上。过去一年,像这样实打实研究脱薄的专题会,就开了12次。
光喊不行,得带头干。我给自己立规矩:今年25次审委会,我一次不落,亲自主持,和大家一起研讨了75个案子。最难啃的骨头,我自己先上。记得有个经济纠纷案,各方纠缠不清,账目乱成一锅粥。我提前好几天扎进卷宗里,一笔一笔地核对账,一个一个地找当事人谈,熬了好几个星期,总算把线头厘清了。审委会上,我引导大家从法律适用、证据链到可能的社会影响,掰开揉碎了讨论,最后给出了一个站得住脚的判决。案子结了,也给全院树立了个标杆:案子再难,也得这么办!
班子、庭长们也都动真格了。他们带头阅核案件4612件,占了全院65%以上,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963件。执行局的李星局长更是豁出去了。有次搞“雷霆出击”执行行动,正赶上下大雨,他带着干警在雨里跑,法官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那次行动,硬是拘传、拘留了115人,比往年同期多了整整3倍!这一仗,把执行的声势打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全院干警心里那股劲儿,慢慢又提起来了!
陕西省高院副院长巩富文(左二)、乾县县委书记闫兴斌(左四)、乾县政协主席穆伟峰、副县长王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冉歆,咸阳中院副院长马亚军等参观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巡回法庭(陕西高院 供图)
梁相斌:脱薄这场硬仗,上级法院和党委、政府肯定给了不少支持吧?
樊国强:是,太关键了! 没有他们做后盾,我们心里真没底。最高院、省高院、市中院的领导,一趟一趟往我们这儿跑,实地调研、现场指导。四级法院联动发力,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20多个具体困难,还提了60多条改进建议,都是实打实的干货。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那次来,专门给我们乾县法院开了三个“融为一体”的方子,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最高院副院长杨临萍专程来给我们把脉问诊,厘思路、指方向。省高院副院长巩富文来了4趟,把“七字诀”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智慧如数传授给我们,他就这么看着我们,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把环境资源审判这个品牌给树起来了!才让我们有了“勇立潮头、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的源源动力。市中院院长李永强为了带我们摘掉“薄弱院”的帽子,光专题会大大小小开了8次,派业务骨干一批批轮着来驻点指导,真的是掰开了揉碎了教我们,这个帮扶力度,太实在了。县委书记闫兴斌11次、县长段志华4次到院里来,每次都关切地问我们缺什么、难在哪,很多问题现场就拍板解决了。
梁相斌:您刚才提到张军院长的三个“融为一体”,具体是哪三个?
樊国强:这三个“融为一体”,就是把政治建设和业务工作拧成一股绳,把审判管理和绩效考评绑在一起抓,把依靠党委领导和主动服务大局结合起来干。
就政治建设这块来说,我们首先就是紧紧依靠县委。脱薄进展、实际困难,我们经常主动汇报。县委的强力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审判大楼新址选定了,经费、干警待遇这些老大难问题也逐步在解决,后顾之忧少了,大家才能安心干实事。
理论学习也动了真格。 以前中心组学习,有时就是走个过场。这次我们下定决心改,计划定得细,每次学什么、谁发言、怎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根本要求落实到具体案子里,都清清楚楚。去年18次中心组学习,没一次是虚的。而且把学的东西,会跟院长点评办案质效、法官专业研讨、数据分析会、审委会这些业务紧紧扣在一起,学完就用。
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我们组织党员去乾陵博物馆搞主题党日活动。大家看着那些老物件,听着历史故事,都挺有感触。走到一个讲唐代法律的展柜前,几名法官自发围在那儿讨论起来,说古人怎么讲法理,到今天我们又怎么传承发展。那眼神,是真正对法治有了敬畏和追求。从那以后,能感觉到变化。办案不光看法律条文,更想着怎么把案子办得既合法又合情合理。
有个办案实例:有个邻里纠纷的案子,法官判完后,没简单了事。他主动把两边叫到一起,在社区干部帮助下,开了个小小的和解会。大家坐下来,把心结慢慢说开,最后矛盾真解开了,街坊邻居关系也缓和了。这就是政治建设融入业务工作最实在的样子——案子判得对,人心才能暖。
2024年5月7日,乾县人民法院干警到乾陵进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调研(乾县法院 供图)
梁相斌:樊院长,改革初期,您觉得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樊国强:最大的困难是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那时候院里管理比较松,体制机制不健全,老一套的考核和激励办法不够灵活、不完善,干警们普遍干劲不足,缺乏担当精神。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统一思想,树立“大管理”理念,花了大力气对法院的制度汇编进行全面更新修订,从宏观上厘清工作思路和目标。
梁相斌:思想转变是基础,那具体在审判管理这块硬骨头上,你们是怎么啃下来的?特别是怎么把管理和考评结合好提升质效的?
樊国强:我们建立了一套“周通报、月会商、季考核、年奖惩”的机制。审管办的周文主任每周、每月都会把办案数据和绩效考评结果公开通报,谁干得好、谁干得慢了,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全院结案7081件,同比增长了17.20%,法官人均结案236.03件,同比提升了21.65%,平均结案时间44.48天,同比缩短了将近三分之一(32.16%)。比如,有个法官因为一个案子进度慢了,被通报后,自己主动加班加点把进度赶了上来。月会商时,大家带着问题一起商量对策,比如有一次讨论系列合同纠纷案,各个法官交流经验,最终统一了裁判尺度。
另外,我们从根本上优化了案件分配。过去分案不合理,忙的法官案子堆成山,连喝水时间都没有,闲的法官没活干,资源浪费严重。现在我们根据案件类型、复杂程度和法官专长来分案,实行繁简分流,人案匹配,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梁相斌:除了机制和人案匹配,听说你们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和过程管理上也下了功夫?
樊国强:是的。我们充分利用“法答网”和“案例库”来解决“同案不同判”的难题,效果很好,我们的“法答网”提问量还排在了全国薄弱法院的前十。比如,一个年轻法官处理侵权案,在“法答网”上找到了类似案例的分析,又参考了“案例库”里的经典判决,思路很快就清晰了,案子办得又快又公正。
过程管理上,我们创新了“一沟通二对接”和“线上预警+线下提醒”机制,就像给办案加了道“安全锁”,有效降低了案件被发回重审或改判(发改)的比率。有个民间借贷案,按规定三个月审结,但两个月时进度慢得像蜗牛爬一样。周文主任立刻启动预警提醒,发现是被告提供的关键证据需要核实。法官和书记员马上行动,跑了几个地方核实证据,最终按时结了案。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审判质效指标全部达标,有13项还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审判质效从之前的全市垫底冲进了第一梯队。
梁相斌:樊院长,改革过程中肯定也遇到过不少特别棘手、处理起来难度很大的案子吧?
樊国强:确实遇到过不少。就拿一个邻里纠纷的案子来说,真是费了很大力气。两家原本关系不错,就因为宅基地界限这点事闹翻了,从小吵小闹发展到见面就吵,甚至要动手。我们的法官多次上门调解都不行。有一次调解现场,双方情绪特别激动,脸红脖子粗,互相指责,眼看又要打起来,法官赶紧冲上去把他们隔开,一边大声劝他们冷静,一边讲道理讲法律,嗓子都快喊哑了。后来,法官还专门请了村里很有威望的老支书一起帮忙做工作。老支书跟他们讲过去邻里间互相帮衬的情分。经过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次沟通协商,最后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看到他们能放下矛盾握手言和,我们心里才踏实下来。这个案子让我们体会到,只要真心实意去做工作,再难的案子也有解。
乾县人民法院坚持月学习、周点评,以脱薄专题会、民主生活会、数据会商、院长点评会等为抓手,确保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为提质增效把好方向盘。图为2024年7月18日审判质效院长点评会现场(人民法院报 供图)
梁相斌:听说你们对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案件也特别重视,效果很好?
樊国强:对,农民工兄弟的事,我们一直放在优先位置处理,专门开了讨薪的“绿色通道”。前阵子就有24位农民工兄弟来求助,有开挖掘机的、打包砖块的、开摆渡车的、做粉煤的,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一分钱没拿到,加起来有48万多。眼瞅着快过年了,他们急得不行。此案件关系到这么多人的生计,这就是我们天大的事。承办的李彦法官马上行动,联系包工头和建筑公司。
梁相斌:这类案子往往牵扯多方,协调起来不容易吧?具体是怎么解决的?
樊国强:是的,协调起来确实复杂。根本出在工程款结算上。建材公司一开始找各种理由拖着不支付,说资金紧张、质疑工程量,承包方因此也没钱付工资。李法官查明了关键:建材公司认为有一批砖质量有问题,估算值10万元左右,该承包方负责;承包方则说生产那批砖时他因为资金问题暂时退出了,不该由他担责。李法官仔细研究合同,还找了专业人士评估工程量,一项项算清楚。然后多次组织镇政府、县劳动监察大队一起,把建材公司、承包方叫到一起协商,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建材公司被说通了,当场一次性把48万多的工资全部支付给了24位农民工兄弟,帮他们解决了这桩烦心事。
梁相斌:樊院长,司法公信力是法院的生命线,乾县法院在这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樊国强:公信力根本在于公正。我们下了很大力气抓案件质量。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每个案子判之前都要层层把关,事实、法律、程序,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举个例子,有次审核发现一份判决书引错了法律条文,虽然看起来是小错,但可能影响结果。我们马上纠正,重新核对所有材料,也对相关同志进行了批评教育,让大家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
梁相斌:除了内部把关,听说你们也很重视外部的监督?
樊国强:对,我们主动敞开大门接受监督。经常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旁听庭审。每次开庭前,我们都会提前跟他们沟通案情和流程。他们在庭上认真听、仔细看。开完庭后,我们还会专门开座谈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从不同角度提了很多好想法,有的关于审判程序,有的关于文书写作,我们都认真研究改进。这些实实在在的监督,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很有帮助。
梁相斌:“执行难”是老大难问题了,面对特别难啃的“硬骨头”案,咱们法院是怎么破局的?
樊国强:执行确实难。我们下了狠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简单说就是“六个强化”:领导亲自抓、用好执行手段、任务分解到人、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制度保障、狠抓队伍作风。效果挺明显,比如首执案件终本率降了27%多,平均办案时间缩短了45%以上,执行质效从后面跑到了全市前面。
具体做法上,网络查控帮了大忙。有个“老赖”以为藏得深,但我们通过网络查到了他隐藏的钱,马上冻结划扣,申请人很快就拿到了钱。还有一次,我们凌晨行动,直接在被执行人家把他堵在被窝里,他那吃惊的样子现在院里干警还常说起。
梁相斌:能举个特别典型的硬骨头案子吗?是怎么拿下来的?
樊国强:有个借款纠纷执行案,连本带息400万余元,被执行人曹某某就是不还钱,也不报财产,非常棘手。我们执行干警没放弃,把他名下的房子、车子查了个遍,发现他还想转移财产,立刻加大了执行力度。光靠执行局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就启动了和刑庭的联动机制,一起想办法。法官们反复给曹某某讲法律、说后果,用真实案例让他明白这事躲不过去。压力之下,他扛不住了,主动表示愿意还钱并找申请人求和。石小胜法官引导双方执行和解,一开始双方僵持不下,石法官耐心调解,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最后达成了分期还款300万元的协议。当天下午,曹某某在家人的陪同下,带着100万元现金到法院,履行了第一笔还款。这个案子啃下来,既维护了当事人权益,也向社会传递了我们坚决打击拒执行为的决心。
梁相斌:樊院长,之前说队伍士气低落,您是怎么把大家干劲提起来的?
樊国强:主要靠“严管厚爱”四字诀。考核上动真格,周通报、季评比,办案标兵光荣上墙公示。您看李皓博、赵旭益这些老同志第一季度就上榜,年轻人也跟着往前冲。人事调整也大刀阔斧,提了1名专委、16名中层,轮岗21人,招了6个专业人才,队伍活水涌动。学习培训没落下,组织去同济、川大进修,搞实战练兵,线上线下600多场次培训,把“蓄水池”变成“创效池”。
梁相斌:这些招数见效快吗?
樊国强:立竿见影!法官助理吴艇原来不温不火,第二季度执行案件数冲到全院第一。马利卫法官刚转刑事岗就办出漂亮案子,交通肇事案双方和解,零上诉。最让我感动的是郑琳专委,快退休了还主动挑起刑庭大梁,带着秋敏、马利卫这些骨干顶住刑庭空缺压力。
梁相斌:听说信息化建设也帮了大忙?
樊国强:那可不!现在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全铺开。有次当事人出差,我们线上开庭,他直接在酒店房间参加庭审,事后专门打电话感谢。内部管理也提效,案件流转快多了。
梁相斌:在拉近群众距离方面有啥新招?
樊国强:我们常下乡普法,有一回去偏远村讲土地承包法,白发大爷拉着法官问了半小时。现在院里设了温馨接待室,每天有法官值班,群众来办事不再发怵。像城关法庭杜彧法官,调解离婚案时从孩子抚养聊到夫妻情分,硬是把快要散的夫妻俩劝和了,当事人直道谢。
梁相斌:听说你们在预防纠纷、源头化解(诉源治理)上搞了个“12345”模式,效果怎样?
樊国强:对,就是党委领导这个根本,用好诉前鉴定和调解两个抓手,联动社区(村)、街办(镇)、法院三方,把预警延伸到公安、信访、社区、政府四个方向,再协同工会、妇联、残联、民政、司法这五个部门提供援助。靠这个模式,诉前化解了898件纠纷。
举个例子,有家邻居为宅基地界限闹得差点动手。调解员知道后,马上联合社区干部、司法所的人上门。先听两家各倒苦水,再拿出档案资料一点一点解释,又讲邻里情分。磨了好几天,两家终于和好了。这就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了。
梁相斌:乾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尤其在环资审判这块,有什么亮点做法?
樊国强:乾县有乾陵这样的宝贵资源,我们就把审判职能延伸出去,想办法协同保护、源头预防。亮点是设立了全省第一个融合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巡回审判点。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审判点 +三个保护基地+法治文化长廊”的保护网络,还推动了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联盟。包亚洲法官为这事倾注了很多心血。
梁相斌:环资审判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案子吗?
樊国强:有!2023年,刘某等三人没经批准就在亓父村高铁站旁的农用地挖土卖土,毁了26.8亩地。2024年4月我们开庭审理这起刑附民公益诉讼案,我任审判长。审前我们仔细看卷宗,还去现场看了被毁的地,很痛心。庭审后,旁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说好,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7月,我们干脆把法庭搬到亓父村现场开庭,让老百姓“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庭上,我就关键证据组织双方辩论,查清了事实。庭后还给村民讲法律法规,希望大家提高保护资源意识。我们一直坚持用“三合一”模式审理环资案子,严守耕地红线,建保护基地,未来也会继续当好绿水青山的司法守护者。
2024年7月16日,乾县县委督导检查脱薄工作(乾县法院 供图)
梁相斌:樊院长,听说咱们的家事审判成了特色名片,具体怎么做的?
樊国强:我们把城关法庭专门打造成处理全县家事案件的地方,叫作“法和乾坤·和美乾州”家事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有家事法官、返聘的调解能手,还有心理咨询师。用了圆桌审判、心理疏导这些柔性方法。还联动县、镇、村三级调解平台,化解了552件家事矛盾,成立了专门的调解委员会和妇女儿童保护中心。去年审理了1090件家事案,平均9.5天结案,调解撤诉率63.9%。
像杜彧法官处理的离婚案,两口子为孩子抚养权争得很厉害。杜法官没硬判,多次请他们到温馨的调解室,做心理疏导,从家庭责任、孩子成长聊到夫妻感情。最后两口子和好了,孩子也有了完整的家。这样修复家庭的故事,在我们家事法庭经常发生。
梁相斌:信访工作法治化这块,有什么好经验?
樊国强:我们建立了“5+N”的涉诉信访法治化工作体系,效果不错,现在进京赴省访为零。比如有个信访老户,对判决不满意,多次上访。信访办主任程继宏特别耐心,一次次给他讲法律规定和判案依据,还帮他联系律师提供法律帮助。同时,协调解决了他的实际生活困难。慢慢地,他理解了,也不再上访了。
梁相斌:经过这么多努力,院里整体变化大吗?
樊国强:变化挺大的。我们拿了全县2024年上半年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获得了13项县级以上荣誉。脱薄的经验被最高法院专刊和专栏向全国推广,上了7次《人民法院报》、1次《中国审判》,还被省台市台报道了5次。包亚洲法官的一份司法建议还入选了最高法的刊物。
现在基础保障好了,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都增强了,审判执行质效稳步提升,可以说从垫底冲到了前列。
梁相斌:樊院长,展望未来,咱们法院有什么长远打算?
樊国强:我们目标很明确:脱薄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创优争先,争做脱薄法院里的“排头兵”。具体来说,要巩固好现在的成果,继续创新。重点提升审判质效,把每个案子都办好、办扎实。还要把环资审判、家事审判这些特色品牌做得更响亮点,为全省全国的法治现代化出份力。数字法院建设也要加强,让群众网上立案、线上开庭更方便,成为常态。同时,要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官和人才,提升整个队伍的能力,最终把乾县法院建成让人民满意、让法律彰显力量的现代化法院,为乾县发展保驾护航。
梁相斌:您觉得这次脱薄攻坚,对基层法院和整个社会治理来说,意义在哪里?
樊国强:意义非常深远。对基层法院来说,脱薄是个难得的机遇,逼着我们深刻反思、全面革新,用实际行动去回应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可以说,脱薄工作是基层法院转型发展的“催化剂”,是司法改革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对社会治理而言,法院工作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压舱石”。脱薄成功,相当于加固了基层司法这块基石,能更好地保障民生、服务百姓,对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是个有力的推动。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7月上(总第205期) 总编辑访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