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总编辑访谈
2025 04/02 15:28:18

九载法槌叩青山——西铁两级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探索之路

字体:

1.jpg

2.jpg

西铁补-1.jpg

2023年9月27日, 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党总支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组织各支部党员干警开展“党旗红 秦岭绿 凝聚生态保护新合力”主题党日活动

秦岭巍巍,渭水汤汤。在陕西这片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千年脉动的土地上,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经过九载春秋的接续奋斗,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司法助力生态文明的建设之歌,为秦岭的绿水青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司法屏障。

制度创新:构建新时代环资审判体系

面对环境公益诉讼纷繁复杂的程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需求,西铁两级法院以促审判、提质效为牵引,逐渐形成了“1+9”公益诉讼工作模式,为两级法院乃至全省环资公益诉讼案件审判质效提档升级䠀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巩富文副院长在西铁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进行调研.jpg

2024年2月,陕西高院副院长巩富文在西铁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调研指导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1”是坚持一个目标,即“矛盾能解决、判决能执行、环境能修复”;“9”是做好9个环节,其中包括合议庭庭前组织诉讼双方当事人勘查现场一次,召开当事人沟通协调会一次,进行规范化庭审一次,合议庭认真组织案件评议一次,主动向上级法院汇报案情,获得指导一次,形成一份结果公正、说理充分、体例规范的裁判文书,判后进行案件回访一次。

2023年春日的一天,在蓝田县某村农用地上,一堆堆洞渣堆积如山,堵塞了峪口河道,危及行洪安全,给秦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检察机关依法向西铁法院提起了行政公益诉讼,要求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清除洞渣,恢复生态环境。

西铁法院迅速做出响应,院长郑鸿亲自挂帅,与环资庭的法官们组成合议庭,多次奔赴现场勘察。他们顶着烈日,踏着泥泞,一步步丈量着被破坏的土地,一笔笔记录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在“1+9”公益诉讼工作模式的指导下,合议庭准确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协调发改委、环保局等单位制定了“分类处置+资源化利用”的清运方案。经过数月的努力,侵占河道的洞渣终于被彻底清除,流峪河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清澈。

公益诉讼起诉人看到行政机关已经切实履行了监管职责,决定撤回起诉。案件虽已审结,但西铁法院守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决心却更加坚定。这一案件的成功审理,不仅彰显了“1+9”公益诉讼工作模式的威力,更为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了典范。

环境案件涉及要素多样,专业性强,取证难、鉴定难、鉴定贵成为该类案件审理的痛点。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西铁中院于2018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聘请了21名专家作为专家库成员参与案件审理。

专家库及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建立,加速了环资案件的审理及后期生态环境修复进程。自制度建立以来,专家共出具各类咨询意见130余条,参与现场勘查70余次,该类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了25天,当事人的服判息诉率也提升至98.6%。

在审理原告某水电站诉某交通建设公司在其库区安全管理范围内倾倒弃渣案件中,专家库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案件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中院从专家库中选聘专家担任审判辅助人员,全流程参与案件审理。在生态技术调查官的专业判断下,法院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裁判发生法律效力。

本着“不能一判了之”的理念,西铁两级法院加大环境资源案件执行力度监督,创新执行方式,提出了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落实“回头看”机制。由院领导包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同检察机关实地查勘,走访案件执行情况,确保生态修复要求落实到位。

西安市阎良区,一条长约4公里的机场护场沟,曾因长期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而臭名昭著,被村民们称为“龙须沟”。阎良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西铁法院提起了行政公益诉讼,要求相关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彻底整治这条“龙须沟”。

西铁法院的法官们多次到现场勘察,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他们耐心地倾听村民们的诉求和困难,细心解释法律政策,赢得了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龙须沟”终于迎来了华丽转身。沟内的垃圾被彻底清除,污水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

然而,案件并没有就此结束。为了防止生态修复成果反弹,西铁法院启动了“回头看”机制。法官们多次回访现场,确保生态修复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如今,“龙须沟”已经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西铁两级法院“回头看”机制也成为环境资源案件执行的有力保障。

多元共治:打造立体化生态修复网

环境资源案件成因复杂、案情多样,存在着大量原地生态环境不可修复或者无法修复的情况。为此,两级法院以“专业修复+公众参与”为导向,充分发挥环资审判集中管辖优势,联合检察机关、林业部门在陕西省楼观台国有林场建立了西北首个司法保护基地——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

北麓基地揭牌合照.jpg

2024年12月2日,西铁中院干警与共建单位代表人在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西安市临潼区芷阳山庄北坡下坡面的农用地上,曾经堆放了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行洪安全。检察机关向西铁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后,西铁法院迅速行动,督促被告对垃圾场进行了彻底清理整治。然而,清理整治只是第一步。为了彻底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西铁法院还牵头与检察机关及相关行政机关共同建立了秦岭碳中和生态修复基地。

法官们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与村民们一起挥汗如雨。他们挖坑、栽树、浇水,每一步都倾注了法院人对秦岭的深情厚谊。经过数年的努力,这个生态修复基地已经成为秦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春暖花开时节,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西铁两级法院还陆续建立了12个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基地,涵盖野生动植物、碳汇、水资源、耕地等多个自然要素,全方位、多维度的秦岭生态司法保护基地大格局逐渐成形。

在司法实践中,西铁两级法院还积极探索替代性修复机制,通过异地修复等方式,实现受损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

在西安市阎良区的机场护场沟案件中,西铁法院不仅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对沟内垃圾进行了彻底清除,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将垃圾场改造为生态公园的替代性修复方案。在西铁法院的斡旋下,街办与研究院投入380万元,将30年堆积的2.3万吨垃圾场改造成了生态公园。曾经的“龙须沟”如今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西铁法院还以该案为蓝本,拍摄了微电影《情寄蓝天》,在陕西电视台春节档热映,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这一创新性的替代性修复机制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司法实践:典型案例引领治理变革

秦岭的壮美风光吸引着无数户外爱好者前来探险,然而,“非法穿越”却给这片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西铁中院在审理秦岭生态环境资源案件中,发现“非法穿越”现象屡禁不止,于是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这一违法行为。

警示教育 (2).jpg

2024年11月26日,西铁法院对西安市鄠邑区 2024 年打击盗采砂石、偷倒建筑垃圾违法犯罪行为民事公益诉讼案进行公开宣判后,召开警示教育大会

2025年2月,西铁中院依据申请人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申请,对西安某户外运动公司、某旅游开发公司、某国际旅行社作出了立即停止组织人员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落实穿越、登山活动的禁止令。禁止令发布后,西铁中院的法官们还到秦岭腹地,在多个非法穿越途经的地点张贴了禁止令,并向游客们耐心解释禁止令的内容和意义。

然而,某公司却无视禁止令的严肃性,继续发布有偿穿越活动广告。西铁中院得知此事后,依法对其作出了罚款决定,并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严肃约谈。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非法穿越”现象的发生,为秦岭核心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司法屏障。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秦岭脚下时所带来的砂石矿产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非法采砂行为日益猖獗,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西铁两级法院提出了“刑事打击+生态赔偿+行业治理”三位一体审判思路,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在公开宣判郭某某、张某某等人非法采砂、非法倾倒建筑垃圾案件后,西铁两级法院联合检察机关、鄠邑区委、区政府召开了打击盗采砂石偷倒建筑垃圾违法犯罪行动警示教育大会。大会从非法采砂案件的特点、教育大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等三个方面为干部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公开宣判和警示教育大会后,鄠邑区修订并完善了《资源规划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方案》,增设了智能监控设备30余处,选聘了60名干部群众充实到一线,加大全天候巡查频次。打、治、查体系日臻完善,盗采砂石矿产案件已呈明显下降态势。

为有效解决跨区域汉江、渭河流域环境污染问题,西铁中院先后与陕、豫、鄂三省十家中院共同签订了《汉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与陕西、甘肃其他六家中级人民法院共同签署《陕甘法院渭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等文件,建立起了跨区域、跨流域环境资源案件多元共治体系。

在汉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中,西铁两级法院与兄弟法院共同建立了信息共享、协同作战机制。他们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联合巡查等方式,加强了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跨区域生态修复机制,通过异地修复等方式,实现了受损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

为了充分发挥两级法院的集中管辖优势和地方法院人民法庭的网格治理优势,西铁中院还在安康、西安等地设立了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站和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工作站,安康院在汉滨区人民法院瀛湖法庭设立“安康铁路运输法院环境资源巡回法庭”,一张助力秦巴汉水以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协同治理大网已徐徐展开。

延伸职能: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服务国家生态治理大局,西铁两级法院主动搭建起“行政执法 +检察监督+司法审判”协作平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联动工作机制和协作框架协议,携手共治区域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西铁补-2.jpg

2022年6月2日,西铁中院干警与共建单位代表人在秦岭北麓举行秦岭珍稀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

在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合作中,西铁两级法院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活动,为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支持和司法保障。同时,西铁两级法院还通过执法司法建议等方式,推动行政机关完善监管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西铁两级法院注重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巡回审判 +”模式,将法治之光洒满秦岭大地。他们采取互联网庭审与巡回审判、就地审判相结合的方式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通过“行走”的司法,把生态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在一次巡回审判活动中,西铁中院来到周至县马召镇某社区居委会。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盗伐林木案件,三名被告人因盗伐柏木被依法提起公诉。法官们在这里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

庭审现场气氛庄严肃穆。法官们结合野生植物图片和法律规定,向三名被告人讲清楚了事实认定和法律后果。旁听的村民们也被这起案件深深触动,他们纷纷表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

庭审结束后,法官们还组织了一场生动的法治宣传。他们向村民们发放了法治宣传资料,讲解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他们还邀请村民们参与互动环节,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提高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在办理案件中,西铁两级法院还注重裁判规则的梳理和创新,先后创立了10项关于环境资源审判的裁判规则,其中包括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计算、替代性修复标准、行政机关履职认定等。

在西安铁路运输检察分院与陕西赫能矿业有限公司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中,西铁中院联合铁检分院制定了《检察公益诉讼司法确认协议机制》。这一机制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前调解提供了有力保障,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司法效率。

在审理某环境监测公司提供的虚假证明文件罪案中,西铁两级法院就定罪一致性、量刑均衡度等制定类案裁判规则。针对环境监测行业乱象,他们还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双建议书”,有效推动了环境监测行业的规范发展。

西铁补-3.jpg

2024年3月14日,西安铁路运输法院法官组织公益诉讼起诉人、行政机关有关人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前往一起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案发现场实地查勘

智慧司法的守护力量

在守护秦岭生态环境的道路上,西铁两级法院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他们积极探索司法与科技的融合之路,用智慧守护秦岭的绿水青山。

为了实现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西铁两级法院依托“秦岭生态司法保护智慧平台”,实现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时预警。这个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或异常情况,系统就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除实时预警系统外,西铁两级法院还积极探索无人机巡查、远程视频庭审等新型司法方式。他们与共建单位利用无人机对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同时,他们还通过远程视频庭审的方式,让法官们足不出户就能审理案件,提高了审判效率和质量。

这些智慧司法举措不仅提高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更让司法力量在守护秦岭绿水青山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他们凭借一双双锐利的眼睛,时刻注视着秦岭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法槌声声 守护青山

九载法槌守青山,西铁两级法院以司法之力守护着秦岭的绿水青山。他们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为全国环境资源审判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

如今,秦岭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每当人们漫步在秦岭的怀抱中时,都会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西铁两级法院法官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法官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赤胆忠诚守护着秦岭的绿水青山。他们的努力不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信任,也在美丽中国建设征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刊通讯员 朱爱琳 冯悦 张晓邦)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3月上(总第197期) 总编辑访谈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