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访谈
2025 07/08 15:13:42

汪国新谈文艺创作与法治精神:以笔墨传正道,用丹青铸匠心

字体:

人民法治网讯  2025年6月13日,《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汪国新展开深度对话。访谈围绕文艺创作中的中国精神表达、法治精神表达及书画界生态变革等核心议题,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以法治传播为担当的时代思考。

图片3.png

△汪国新(左)接受《人民法治》杂志社总编辑梁相斌访谈

一、文以载道: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担当

汪国新介绍说,他始终秉持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的创作理念,将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融入艺术实践。他以关公、桃园三结义等历史题材为载体,通过《忠义仁勇》系列作品,将 “忠义仁勇”“仁义礼智信” 等道德标准转化为视觉语言。“画关公就是画心中的楷模,我将他置于崇山峻岭与波涛云海间,用‘江山一统’的构图隐喻民族精神的传承。” 他的 158 米绢本巨制《长江万里风情图》以清明上河图式的叙事,记录改革开放时期长江两岸的社会变迁,被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成为时代精神的艺术注脚。

针对当下艺术创作中 “匠心有余而思想不足” 的现象,汪国新强调:“真正的艺术应如《岳阳楼记》,是情景交融、思想与技法的浑然天成。” 他以毛泽东诗词书法为例,指出艺术大师的作品往往 “挥洒自如,与自然天地和谐相融”,而当代创作者需摆脱临摹匠气,追求 “形而上” 的思想高度。其 “5000 诗书画中国” 工程已创作 7000 余首诗词、2 万余幅作品,通过 “诗书画三绝” 的形式,构建起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桥梁。

二、法艺交融:从实践探索到法治文化的视觉建构

作为与公检法系统结缘 55 年的艺术家,汪国新的法治实践贯穿创作生涯。早年他为警方绘制犯罪嫌疑人模拟画像,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中国法制实施画院院长,深度参与法治文化建设。“接触真实案例让我对善恶有更明快的认知,艺术应成为弘扬正道、震慑邪恶的力量。”

据介绍,他正构思创作 “中国法治人物系列”,计划以沈钧儒等法治先驱为原型,通过艺术形象展现中国法治文明脉络。“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都雕塑着孔子像,我们更应挖掘本土法治思想家的精神遗产。” 他建议将法治人物画作高仿后送入全国法院,以视觉艺术强化法治文化浸润。在谈到新时代法治实践时,他以 “派出所跨省救援自杀者”“秦岭生态修复” 等案例为例,认为 “法治不仅是条文,更是鲜活的民生故事,需通过艺术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三、守正清源:八项规定下的行业生态与艺术初心

谈及党的十八大后书画界的变革,汪国新认为八项规定 “动了真格,推动艺术回归本源”。针对历史上书画沦为政商贿赂工具的现象,他指出:“如今假画泛滥、自买自卖等乱象虽未完全杜绝,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导向已逐渐清晰。”

在创作态度上,汪国新强调艺术家需守正创新。创作《长江三部曲》时,他带家人历时十年、三千里采风,睡码头、住芦棚,“用骨头沾着鲜血作画”,最终作品获全国美展最高奖。“艺术创作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时代的真诚记录。” 他批评部分创作者 “为卖画而创作” 的商业化倾向,主张艺术应 “超越个人消遣,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四、时代对话:构建艺术与法治的共生图景

访谈尾声,汪国新与梁相斌达成合作共识:《人民法治》将为其提供基层法治实践素材,共同挖掘“枫桥经验”“生态修复执法”等题材,以艺术形式记录新时代法治中国的建设历程。“文艺与法治的结合,能让抽象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汪国新表示,未来将聚焦“司法为民”主题,用画笔展现“法律守护人民”的生动实践。

从三峡写生到全国政协提案,从历史人物创作到法治文化传播,汪国新的艺术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艺术家既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建构者。”他以笔墨为剑,既绘就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又铸刻法治中国的时代印记,为文艺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苏海洋 张元)

【责任编辑 -王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