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马建民,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眼眶病分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疑难眼肿瘤眼眶病的诊疗

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眼肿瘤在眼科临床中并非常见病,但眼部肿瘤无论良性还是恶性,均会对患者视力、外观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此外恶性肿瘤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主任马建民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我们在临床和科研中一直在寻求突破,让眼肿瘤患者不仅能保命、保眼球、保视力、还能保外观。”
马建民教授介绍,很多人不知道也不了解眼睛还会长肿瘤,从而导致许多眼部肿瘤患者丧失了早期诊治的机会。眼肿瘤从病变性质来看,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如眼部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泪腺腺样囊性癌则是较为常见原发于泪腺的恶性肿瘤。
从眼肿瘤发病部位看,可分为眼球内肿瘤、眼睑肿瘤、眼眶内肿瘤及眶周肿瘤等,比如睑板腺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眼睑的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期常见的发生于眼眶内的恶性肿瘤。
从发病年龄来看,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发生于眼球内的恶性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发生于眼内的恶性肿瘤。
实现“四保”目标,面临多重挑战
眼肿瘤以病情复杂、危害严重、诊疗困难为其主要临床特点。许多眼肿瘤的治疗中要实现“保命、保眼球、保视力、保外观”的“四保”目标,面临多重挑战。
马建民教授以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为例对眼肿瘤治疗中的“四保”目标面临的挑战情况给予进一步解释。

马建民教授为患者做检查。医生供图
早期确诊较为困难。RB早期症状隐蔽,患儿一般无明显异常表现,如果不特意做眼底检查很难发现;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常常表现为“白瞳症”,类似猫眼,有的家长对这种改变不了解,也不加重视,从而延误就诊。在临床中大部分家长因发现患儿出现白瞳症、斜视、眼红等情况来就诊,检查时才发现得了RB。
“一旦患儿出现这些表现,提示RB已经不是早期了,往往处于中晚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由于家长缺乏主动眼底筛查的意识,自行到医院眼底筛查发现RB的几率很低。另外,有些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和具有眼肿瘤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这些情况均导致RB早期诊断变得困难。”马建民教授表示。
多年探索,大幅提高眼肿瘤患者生存率
马建民教授所在眼肿瘤科凭借同仁医院科室齐全这一优势,通过合作构建多个针对不同类疾病或病种的眼肿瘤MDT诊疗团队,提升了眼肿瘤诊疗质量。如2006年始构建了全国第一个RB诊疗团队,历经20年对3000余例RB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诊断方面,马建民教授团队提出采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来诊断眼肿瘤的理念,让大多数疑难患者得到确诊,让误诊率一降再降。“典型RB一般可以通过家族史、眼底及基本的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而少数不典型RB,确诊仍存困难,我们提倡以超声、CT、MRI及RetCam眼底筛查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估病变,必要时辅以PETCT扫描,显著提高了RB诊断准确率。”
在治疗方面,马建民教授团队提出了以化疗为基础的眼科辅助治疗理念。以RB为例,RB是一种发生于眼球内的癌症,对RB患儿首要的治疗目的是保命,然后是保眼球、保视力、保外观。若条件允许,四者均保为最佳治疗目的。马建民教授团队采用以化疗为基础眼科辅助治疗的理念,对RB患儿根据其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RB的治愈率,很多RB患者实现了“四保”目标。

马建民教授团队为患者做手术。医生供图
对保眼治疗无效且无明显眼球外肿瘤侵袭的RB患者,建议采取眼球摘除联合一期眼台植入的理念,以及终身随访的理念。通过实施这些理念,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RB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95%左右,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生存质量。
“我们见证了很多20年前做RB的孩子,他们已经长大,有的已经结婚,过着正常人的生活。”马建民教授笑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