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陕西省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革命法制史、中国共产党人权学说、党内法规、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习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在深化司法为民、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时代要求下,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系统推进的全流程释法明理工作机制展现出新时代基层司法实践的创新活力与为民担当。这项工作贯穿诉讼各环节,推动法律专业性与司法人文性深度融合,为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例。
未央法院将释法明理工作系统性嵌入诉讼全流程,以机制创新破解司法专业性与群众认知度之间的隔阂。全流程释法明理机制突破了碎片化说理传统,从立案阶段的风险告知、权利义务释明,到庭审中的焦点梳理、证据规则阐释,再到裁判文书强化说理、判后答疑延伸,以及执行中的释法预案机制,形成工作闭环。在此基础上,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从单纯裁判向实质解纷的治理思维跃升,更通过规范类案裁判、统一释明尺度,遵循有互动、有衔接的工作原则,采取有层次、有步骤的工作方式,细化有细节、有力度的工作规范,使法官释法成为连接专业裁判与公众理解的桥梁,做到情法兼顾,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政和”。
2025年6月16日,未央法院法官唐楠楠(中)在法庭释法明理室使用人民法院案例库一体机案例检索功能进行释法(王峥伟 摄)
未央法院依托人民法院案例库,精准匹配类案裁判规则与争议焦点,实现释法明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释法明理全过程,在阐明法理、事理的同时讲透情理,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诉讼预期,促进服判息诉。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建立释法明理质量评查、优秀文书评选及配套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释明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实效性。未央法院推出《释法明理公开告知书》,在关键节点主动、全面、清晰地向当事人释明法律依据、诉讼风险及程序权利,有效避免因诉讼争议引发信访,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实质化解。这种通过精准识别需求、精准匹配资源、精准输出法律指引的工作方式,显著提升了释法明理的穿透力和纠纷化解的精准度,大量纠纷在源头实现服判息诉,为实质性解决争议注入了强劲动能。
未央法院以“‘未’法而来·法官释法”法治文化品牌体系为支点,利用云端课堂、以案释法、法治剧场、凡人小事、法律讲堂五个具体载体,打造线上线下、诉前诉后、院内院外的释法说理阵地。对内优化审判团队分工,明确法官助理、书记员的辅助释明职责,协同合力;对外联动乡贤、劳模、社区工作者、人民陪审员与特邀调解员等破解特殊群体沟通难题,凝聚多元解纷资源。同时通过巡回审判、典型案例发布等形式,将个案释法转化为社会普法,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辐射效应。这种开放协同模式既强化了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规则意识,彰显了法院作为法治教育枢纽的功能定位,为市域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可复制的司法方案。
2025年2月5日,法官助理卢涛在未央法院e法庭利用“云端课堂” 进行线上释法说理(冯心雨 摄)
未央法院将理念的转变、机制的创新与服务的优化融入全流程释法明理工作,探索出一条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路径。其以透明消除隔阂、以专业守护公正、以温情弥合分歧的核心逻辑,提升了群众对司法程序的认知体验。当前成效启示我们,司法改革的目光与脚步要在裁判权威与沟通认同的辩证统一中融会贯通。希望未央法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全流程释法明理工作的优势,进一步深化释明标准研究,构建科学效果评估体系,推动这个机制从实践创新向理论成果转化,为全国法院提供更具普适性的经验参照。(西北政法大学 马成)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7月下(总第206期) 专家点评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