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权研究中心国家基地首席专家、最高检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主任、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9项,获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等科研奖励8项。
基层法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司法效能直接关乎公平正义的基石。最高人民法院部署的薄弱基层法院脱薄工作,正是夯实这一基石的战略举措。陕西省乾县人民法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以非凡的勇气刀刃向内,以系统的智慧自我重塑,在短短一年间实现了从全省垫底到全国标杆的惊人跃升。乾县实践不仅为同类法院提供了可复制的脱薄样本,更深层地揭示了新时代提升基层司法治理效能的逻辑密码。
铸魂:政治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
乾县之变,首在根治“思想薄弱”这一沉疴。面对班子涣散、士气低迷的困境,该院将政治建设置于统领地位,构建“关键少数率先垂范、全院上下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通过高频次、深层次的专题会议精准“问诊”,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压实班子成员“军令状”,形成“周通报、月会商、季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成效立竿见影:2024年获县级以上荣誉13项,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结案量同比激增17.20%,增速领跑全国薄弱法院。这深刻印证:基层治理必须点燃党建“红色引擎”,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激发干警从被动履职到主动担当的内生动力,实现“外力帮扶”与“自我造血”的深度融合。
2024年1月25日下午,乾县人民法院举行新入额入职法官干警宣誓仪式(乾县法院 供图)
破局:品牌塑造升级司法供给,化“短板”为“长板”
脱薄非仅补短,更在扬长。乾县法院深挖地域特色,精心锻造两大司法品牌:一是立足乾陵世界文化遗产,设立全国首家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构建“生态司法+文旅保护”协同治理新模式。二是将城关法庭转型为专业家事法庭,运用“多元解纷+心理干预”模式,使家事案件调撤率提升至63.9%。这些创新举措精准回应基层多元治理需求,成功塑造了独具辨识度的“司法IP”,其经验屡登《人民法院报》头版,成为全国“脱薄创优”的生动范例。这昭示:基层治理需突破同质化桎梏,依托本土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司法效能与社会治理效应的双赢。
提效:数据驱动审判管理革命,从“粗放”到“精准”
审判质效是脱薄攻坚的核心战场。乾县法院紧紧扭住审判管理“牛鼻子”,创新打造“质效指挥棒”:一方面,院领导与落后团队点对点剖析短板,对年度任务完成不足30%的7名法官、长期未结案的4名法官实施专项督导;另一方面,大力引入智慧审判手段,平均结案周期缩短32.16%,15项核心质效指标全部达标,其中13项优于全省均值。其首创的“审判质效院长点评会”制度尤为关键,通过数据化、可视化监测,将压力精准传导,推动执行到位率、服判息诉率等10项关键指标跃居全市前列。这启示我们:基层法院必须拥抱数据思维,变经验直觉为精准调控,依托动态监测与靶向施治,方能实现审判质效的“弯道超车”。
聚力:协同共治构建治理生态,破“孤岛”成“体系”
乾县法院的突围,得益于“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系统性思维。对外,积极争取最高法、省高院领导20余次现场指导,吸纳咸阳市中院60余条改进建议,织密“四级法院帮扶网”;对内,联合县委县政府搭建多元解纷平台,推动万人成讼率显著下降18%。同时,创新“严管厚爱”双轨机制——既以真金白银奖励先进、大胆提拔优秀年轻干部,又通过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入职荣退仪式等“暖心工程”增强归属感——形成“激励有力度、关怀有温度”的治理闭环。这深刻说明:基层法院治理必须打破“孤岛效应”,构建“上级赋能、地方协同、内部激活”的立体生态体系,将司法改革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
乾县法院的脱薄实践,是一场基层司法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与成功实验。其以政治铸魂固本培元、以数据驱动提质增效、以品牌战略特色破局、以机制创新协同聚力的“四维路径”,不仅为薄弱法院转型提供了系统方法论,更揭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规律:唯有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相统一,外力帮扶与内生变革相贯通,方能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质变。诚如乾县法院院长樊国强所言:“脱薄非终点,实乃争先创优之新起点。”乾县的蝶变,正是新时代基层法院破茧重生、追求卓越的最佳诠释。(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 常安)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7月上(总第205期) 专家点评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