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普洱,澜沧江晚风轻拂,云南省普洱市公安局新闻宣传科的办公室灯火明亮。刚入职的见习民警王楠竹正对着一叠素材照片凝神细看——画面中,派出所民警正一丝不苟地为群众办证,指尖动作轻柔,眼神里满是专注。
“警察要像探照灯,既要照见罪恶,更要暖透我们需要守护的一切。”父亲王东曾说过的这句话,忽然清晰地浮现在王楠竹脑海里。这个23岁的姑娘,身上流淌着三代警察的血液。从爷爷王福昌1964年戴上红色领章、踩着布鞋走遍村寨,到父亲王东握着刑侦案卷、在办案一线坚守三十年,再到如今王楠竹接过“接力棒”,六十余载时光流转,普洱的山水换了季节,三代人对藏蓝的坚守,却始终如秋日里的茶香般,醇厚绵长,从未消散。
爷爷的红领章:
针脚里的质朴践行
图为王楠竹与爷爷和父亲的合照
王楠竹常忆起趴在爷爷膝头听故事的时光。爷爷王福昌是墨江县公安局联珠派出所的第一代社区民警。1964年,18岁的他退伍后穿上藏蓝警服,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从警生涯,衣柜最深处那件洗得发白、袖口磨出毛边的旧警服,便是他岁月的见证。
那时没有对讲机,他每天背着帆布包,装着记事本和手电筒,凭一双布鞋丈量辖区每一个村寨。记事本上记满彝话、哈尼话的治安谚语,白天调解邻里纠纷、帮老乡挑水耕地,晚上提着马灯巡逻,就连谁家鸡跑丢、哪两家因土地吵架,都一一记下并妥善处理。入党那天,老所长“党员要多干实在事”的叮嘱,成了他坚守的准则,他始终秉持“能搭把手就搭把手,看到不平事就管”的信念,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家事。
搞人口普查时,他带着徒弟挨家挨户登记,铅笔头磨短了三根,终于摸清辖区每一户的具体情况。2004年退休当天,他将磨得发亮的铜制手铐交给刚入警的儿子王东,只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嘱托:“别让人戳脊梁骨”。
爸爸的刑侦本:
纸页间的正义密码
图为王楠竹与父亲王东
王东的从警生涯恰逢公安工作向现代化转型。90年代,王东在墨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破获了许多案件,他学着用电脑建档,用监控找寻犯罪嫌疑人的踪迹,却也保留着老公安的“笨办法”,逐页翻阅卷宗比对疑点,重返案发现场反复摸排,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小时候觉得爸爸的笔记本是‘神秘宝典’,他加班回来总对着本子写写画画,我偷偷翻看过他的刑侦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对案件的复盘与思考。”六年的刑侦岁月,数不清的夜晚,他挑灯熬夜审讯嫌犯,力求让案件水落石出。在追捕凶杀犯时,他和同事在大山中坚守三天三夜,风餐露宿,条件异常艰苦,但案件侦破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乌有,心中满是破案的成就感。
在家庭中,王东将警服视为“传家宝”,对女儿王楠竹寄予厚望,教导她穿上警服就意味着接过守护平安的责任。三代的藏蓝传承,在他这里得以延续,激励着下一代继续为警察事业拼搏奋斗 。
镜头里的普法课:
延续三代的为民情怀
图为王楠竹在云南警官学院
在云南警官学院的四年,王楠竹的青春底色始终与藏蓝交织。作为区队唯一的女生,她不仅扛起区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团总支副书记的责任,更以专业第一的综合成绩交出答卷,将云南省三好学生、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COP15安保先进个人等荣誉收入囊中,所在支部与总支也先后获评五四红旗集体。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爷爷“把该做的事做好”的叮嘱,也是父亲“警服是传家宝”的期许。
“大家好,我是王楠竹,今天讲防范养老诈骗……”在普洱的社区、学校、乡村,常能看到她举着摄像机的身影。刚入职,王楠竹便一头扎进新闻宣传工作,学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融入短视频科普,用镜头搭建起警民沟通的新桥梁。她没丢老辈的“笨办法”,传承着爷爷“脚板底下出真相”的韧劲,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把课堂所学一点点转化为实践成果。
澜沧江见证着普洱的变迁,也见证着三代人的坚守。从红领章到刑侦本,再到普法镜头,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警徽下的为民初心。
图为王楠竹在普洱市公安局
“作为普洱公安队伍的一名新警,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到藏蓝警服,在鲜红党旗下、在熠熠警徽下,以担当作为贡献发展力量。”如今,王楠竹正以青春之名,在新闻宣传岗位上,续写着属于“警三代”的担当与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