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法徽泛着温润的光。当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法官窦智再次坐在民事审判庭内,心中的感触比8年前沉得多。从民事法官助理到刑事法官,再回到民事审判岗位,三段经历像三棱镜,照出法律世界的多面,也让他对“法官”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入法门:在民事土壤里扎根
2017年8月,窦智成为了长春市南关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的一名法官助理。5年时间里,送达、开庭、草拟文书,这些零碎活儿磨出了法律人的基本功。那段日子是他法律生涯的“育苗期”。合同纠纷里辨笔迹真假,房屋租赁调解室里听家长里短,建设工程案件里对着图纸衡量权利边界。民事案件就像社会生活的万花筒,每份卷宗都装着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领悟,法律不只是条文堆,更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民事法官手里的笔,写下的不只是判决书,更是对老百姓冷暖的回应。
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法官窦智
淬火成钢:在刑事审判中练担当
2022年末,窦智成为了一名刑事法官。从助理到法官,不只是身份变了,心里的秩序和法律知识体系都得重构。在刑事审判席上,没“和事佬”,只有罪与非罪的清楚界限。每个案子都可能关乎人的自由、名声,甚至生命。卷宗里,每页都记载着让人惋惜的冲动、藏不住的恶意,或是社会秩序被破坏的伤痕。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法槌落下,生死攸关”的分量。
万事开头难,作为刑事法官开头的日子确实不轻松。刑庭员额法官少,案子又多,又要重新搭建起刑事法律体系,吃透犯罪构成的每个要件,掌握证据裁判的严格标准。“疑罪从无”不是口号,是必须守住的底线;“罪刑法定”也不是抽象原则,是每个判决都得遵守的规矩。就这样,在第一年的高强度锻炼和第二年的加班加点中,他以结案数位列吉林省前茅,并以上诉率低、发改率低等优势指标荣获全市办案能手称号。
刑事审判是庄严、冷峻的,但从不缺少温情与感动。在审理的多起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中,有这样一起案件让我记忆犹新。案件的被害人是位独自照顾患尿毒症的女儿的单身母亲,她白天没法工作,晚上在超市打工。一次工作中被醉酒歹徒打伤左眼。案子没提附带民事诉讼,窦智看她实在困难,帮助她联系了法律援助中心。合议庭判最终判决被告人三年有期徒刑,赔偿被害人6185.19元。可被告人没钱赔付。窦智又找到检察院、妇联协调,最后她拿到了司法救助,还找到了新工作。案件结束后,当事人一面“维护正义 两袖清风”的锦旗。那一刻,窦智法官意识到,刑事审判不光是打击犯罪,还要帮助被害人把破碎的生活缝补好。
当事人送来锦旗表达谢意
回归本源:用刑事视角照亮民事审判
如今,窦智法官又重新回到了民事审判庭,这次的身份是人民法官。当年做助理时懂了“情”与“理”,三年刑事审判让他更认准“法”的底线。面对民事纠纷,能更快抓住焦点,适用法律也更准确,坐在民事审判席上,每次开庭,都会试着用更成熟的调解技巧,让当事人在法律框架里满意,争取“案结事了人和”;判决书里也不光写法律依据,还尽量回应当事人的合理想法,让判决文书添加一丝温情。民事的“柔”和刑事的“刚”,本就是法律精神的两面。刑事在“黑与白”间判断,民事在“灰与灰”间找平衡;刑事是最后一道防线,民事是化解矛盾的第一道关口。现在,他既留着民事法官的同理心,又多了刑事法官的审慎。不管调解邻里纠纷,还是判明权利边界,都是为了让当事人觉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从助理到法官,从民事到刑事再回归民事,变的是岗位与案件类型,不变的是对法治信仰的坚守。法槌起落间,窦智法官愈发明白:法官的成长,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法律精神理解的深化。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怀对法治的敬畏、对人民的赤诚,每一次审判都将是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践行。(山石 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