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夏的篮球场上,欢呼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近日,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村BA”篮球联赛激战正酣,赛场边的普法宣传同样热闹,法治宣传工作人员手持宣传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有奖竞答环节中,居民们踊跃抢答,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这场“篮球+普法”的创新实践,让法治宣传真正走进了群众心坎。
以赛为媒:普法宣传“活”在群众身边
“大爷,您知道‘刷单返利’是诈骗常见套路吗?”“小朋友,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哦!”在“村BA”中场休息时段,法治宣传工作人员化身“普法解说员”,结合赛场边的真实场景,用“拉家常”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活动现场,司法所精心设计了“普法三件套”——
定制传单:针对农村高发问题,编制《反诈防骗指南》《致全区居民的一封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6类宣传册,图文并茂标注“网络贷款诈骗话术”“毒品伪装形式”“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等典型案例,让法律条文“看得懂、用得上”。
有奖竞答:设置有奖竞答互动环节,答对者可领取法治奖品。题目设置紧贴群众生活实际,围绕防范电信诈骗、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等主题,小朋友们争相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不仅收获了法律知识,也增强了学法用法的意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普法模式,有效打通了法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法律走进日常生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与行动的指引。
案例展板:以“本乡本土”的真实案例制作展板,如“某社区居民轻信‘投资养老’被骗20万元”“酒驾撞人致家庭破碎”等,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
据统计,活动期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发放法治奖品4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80余人次,300余名群众参与法治竞答活动。
精准施策:直击农村法治痛点
针对农村地区法律意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现状,司法所聚焦五大核心领域,打出普法“组合拳”。
反诈宣传:守住群众“钱袋子”。结合近期高发的“网络刷单”“冒充公检法”“养老诈骗”等案例,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国家反诈中心”APP使用方法,提醒群众“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陌生电话要警惕,可疑链接莫点击!”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情景模拟,再现诈骗分子的常用话术,让群众直观识别骗局。
禁毒教育:筑牢乡村“无毒网”。通过展示毒品仿真模型、播放禁毒微电影,揭露“新型毒品伪装成零食”“吸毒毁家”等危害。工作人员向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讲解“上头电子烟”等新型毒品的危害,强调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导大家树立正确观念,自觉抵制毒品诱惑。同时,呼吁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警惕其接触不明来源的电子烟产品,从源头上防范新型毒品在农村地区的蔓延。
交通安全:拧紧出行“安全阀”。针对农村电动车多、酒驾频发等问题,重点宣传“一盔一带”“酒驾入刑”等规定。通过讲解农村道路上的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超速、逆行等常见违法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群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向农用车驾驶人普及正确装载货物、夜间行车反光标识设置等实用知识,切实增强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反邪教警示:铲除邪教“生存土”。通过案例剖析邪教“精神控制”“骗钱害命”的本质,引导群众认清邪教危害。现场群众纷纷表示,邪教组织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实则破坏家庭、危害社会,必须坚决抵制。
民法典普及:护航美好“生活路”。围绕农村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继承等热点,以“张三家宅基地纠纷”“李四借款不还”等情景题,解读民法典条款。居民王某恍然大悟:“原来在自己家宅基地上建房不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建多高就建多高,还应当给予相邻人通风、采光和通行等的便利。”
长效赋能:从“一时热闹”到“一直有效”
活动虽已落幕,但法治建设永不止步。司法所将以此次“村BA”普法为起点,构建“三个一”长效机制——
每周一场“法治夜校”:邀请各普法成员单位负责同志进机关授课,持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每月一次“法律惠民”:各普法成员单位利用法治文化广场、文化中心集市日摆摊设点,提供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解答群众法律难题。
每季度一次“以案释法”:结合真实案例,由法律顾问提供宣讲材料,每个社区法律明白人组织开展宣传,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通过持续推动法治资源下沉,真正让法律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篮球比赛有终场哨,但普法宣传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大同湖司法所将继续探索“法治+文化”、“法治+体育”等新模式,让法治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一寸乡土。法治兴则乡村兴,法治强则乡村强。大同湖司法所正以创新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法治篇章,让普法宣传“活”起来、“热”起来、“沉”下去。(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