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八月的河南三门峡,天青水阔,云海如画。8月18日至21日,一场以“法律监督助力文化传承,法治之力呵护民生福祉”为主题的人大代表交叉视察活动在崤函大地拉开序幕。
从黄金冶炼厂的保驾护航到“甘棠树下”的温暖坚守,从弘农涧河的综合整治到专业学校的救赎转化,从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到仰韶文化的深层探寻,来自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及濮阳的22名全国、省人大代表将足迹留在企业、学校、红色文化旧址,将“护航经济发展”“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保护红色资源”等桩桩件件烙印在心间,勾勒出了河南省三门峡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守护崤函大地的秀美画卷。
见证:在主动履职与精准服务互推互促中护航发展
“我们办理了高某某盗窃案,周某某、刘某等7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等刑事案件3件9人,提起公诉8人,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在中原黄金冶炼厂大厅的法治宣传展板上,一组数据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
“商海行舟,会遇到风平浪静,也会遭遇波涛汹涌。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检察机关保驾护航。”该厂相关负责人在介绍企业发展历史时动情地说。
中原黄金冶炼厂,这家在三门峡深耕30年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国内黄金冶炼的佼佼者,年产黄金高达36吨,稳居河南省榜首。
在了解到三门峡检察机关为护航企业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后,全国人大代表,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16厂钳工,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河南省职工技术协会理事长孟祥忠赞赏有加。他说:“检察机关深入企业‘把脉问诊’,精准了解企业所急所需,并对症下药开具‘良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检察服务保障。”
“我们主动向企业了解需求,打破传统‘单向灌输’式普法,建立‘企业点单—检察派单—有效送单’全链条服务机制,有效提升了普法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看到省人大代表、鹤壁市鹤壁车站值班员张雪红在“‘订单式’普法宣传服务机制”宣传板前驻足良久,三门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唐懋蓥边说边将一本普法小册子递到了张雪红手中。
“检察机关真正做到了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先行一步’,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走深一层’。”张雪红竖起大拇指点赞道。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三门峡检察机关主动融入市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发挥检察职能审慎高效办理涉企案件212件,在检察环节追赃挽损1738.8万元,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检察院通过精准施策助力企业挽回损失,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将顶层设计转化为生动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独特生命力。”这位河南团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新乡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新乡变电运维站副站长高珂在视察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亲历:在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同向发力中守护新绿
午后的弘农涧河边,那份水润的灵动与生命的蓬勃,在每一缕荡漾的水波、每一朵绽放的野花间流淌,为燥热的城市送来沁人心脾的舒爽与清凉。
“充分利用‘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与相关单位协同履职,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对弘农涧河流域进行系统治理。”灵宝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张宝烨生动地回忆起了“弘农涧河生态环境保卫战”的点点滴滴。
走过一块块宣传展板,代表们仿佛亲历了一场“水污染攻坚战”的胜利:曾经被污染的河水,如今碧波澄澈,承载着柔柳轻云倒映出的山水画恣意奔涌,那股刺鼻的臭味也早已随着崤函大地的风飘散不见。
“这里不仅有检察监督的力度、做好‘后半篇文章’的温度,还有多方协作的智慧。”在省人大代表、鹤壁市淇滨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班组长陈妍看来,“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像两个有力的大手,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上形成了合力。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共整治排污口622个,清理河渠8.4公里,清淤 14.6 万立方米,拆除沿河违建养殖场13处,整治面源污染700余亩,处置、转运沿河村庄垃圾7.2万立方米,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效果。
渑池县检察院办理的督促整治黄河浮桥承压舟占用河道行政公益诉讼案同样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依法惩治黄河流域危害河道安全违法犯罪,协同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更加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保护和水安全保障。”省人大代表、焦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相阁点赞道。
共护:在检察力度与司法温度共融共护中迎接新生
一路走来,最牵动代表心绪的当属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关乎孩子、关乎家庭、关乎未来。
在三门峡市陕州区检察院“甘棠树下·检爱护航”未检工作室,“这里呈现的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暖心机制。”省人大代表、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杨华俯身轻轻摩挲着沙盘游戏区中的虚拟形象,在她看来,检察工作,不仅有雷霆万钧的力度,更有春风化雨的温度。检察官们以专业的心理疏导、实用的技能培训、耐心的亲子沟通,用爱心与坚守重塑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在灵宝市检察院“豫见未来”观护帮教中心,省人大代表、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李艳发现了它的独特之处,“涉案孩子们逃离了‘有色目光’,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有效保护”。在这里,涉案未成年人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文化课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拥有一技之长,能够更好回归社会。
在渑池县检察院“韶光”未检工作室,省人大代表、台前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蒋平站在模拟法庭门口感叹道:“代入感特别强,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法庭的威严和司法的公正。”在她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副小法官、小检察官、小律师正以不同的诉讼角色开展庭审活动的画面。
殷殷未检情,最抚凡人心。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三里屯村党支部书记葛树芹所说:“挽救一个孩子的背后是拯救一个家庭。未检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让一个个误入歧途的孩子们回归社会,走上正道,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让人非常感动。”
传承:在地域文化与检察履职交相辉映中焕发活力
这个坐落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千年古城,不仅是“黄河明珠”“天鹅之城”,也是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圣地”。
“将‘甘棠遗爱’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检察工作实际相结合,打造以‘公正司法、廉洁从检、为民服务’为内涵的‘甘棠树下’检察文化品牌。”三门峡市陕州区检察院检察干警的介绍揭开了该院的深层文化密码。
“‘甘棠树下’文化品牌让法治有了文化温度,从‘甘棠调解室’化解邻里矛盾,到‘树下议事厅’倾听群众诉求,再到将‘甘棠遗爱’的德治精神融入检察履职,不仅让传统文化换发新生,更让司法服务贴近百姓生活。”省人大代表、安阳县高庄镇大官庄村支部委员王永红边说边搜索起了“甘棠遗爱”的相关资料。
当代表们走进渑池八路军兵站,了解到的是检察建议如何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生;当代表们站在仰韶文化遗址上,聆听的是检察官如何通过公益诉讼守护中华文明根脉。
“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司法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为守护历史遗产、保护红色基因、促进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成为河南检察机关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实践样本。”在省人大代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关源群看来,这份主动将法治之力融入文化传承的远见和担当,值得点赞。
为期3天的调研短暂而丰富,这不仅是检察机关主动接受监督、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尝试,更是与各位代表双向奔赴、同频共振的合作之旅。代表们带走的,是沉甸甸的信任与感动;留下的,是充满智慧的建言与期盼。正如检察机关一直坚守的那样:“代表们的每一声认可,都是砥砺前行的信心之源;每一条意见,都是提升工作的宝贵财富。”(张叶青 闫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