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参与综治中心实质化运行建设,积极探索“法院+综治中心”基层治理新模式,深化与综治中心的协同联动,将小标的债务纠纷化解端口前移,精准破解债务人“拖延履约”痛点,在情理法融合、线上线下联动中实现纠纷化解提质增效,彰显了“法院+综治中心”这一解纷模式的强大效能。
情理法“三管齐下” 欠薪纠纷终化解
“杨某拖欠我劳务费都一年了,老躲着不见我。我实在没办法了,看到综治中心就过来试试看,你们能不能帮我解决啊?”在宛城区综治中心法院窗口,李某向工作人员表达着自己的遭遇和诉求。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并与杨某现场电话联系后,认为这起劳务合同纠纷事实清楚,杨某对欠款金额也无异,具备调解的基础。
于是,综治中心调解员通知双方进行调解,区法院派驻综治中心的法官赵怡婷也提供法律指导帮助。面对杨某“资金周转困难”的借口,调解员从情理角度引导其换位思考:“老李辛辛苦苦跟着你干活,就等着这笔钱养家糊口,换位思考下,要是你的工资被拖着,心里能踏实吗?”赵怡婷则算起了“法律账”:“拖欠农民工工钱不仅影响他人生活,更是一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不仅要支付款项,还得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在一番情理法交织的劝说下,杨某的抵触情绪逐渐消解。最终,双方就劳务费支付达成和解协议。赵怡婷在协议达成后再次现场普法,叮嘱杨某要按时履行协议,依法支付农民工劳务费,并就相关法律责任、法律后果进行再强调、再释明。
协同调解+跟踪督促 三万货款终还清
“孙某欠我的货款半年都没给,每次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就说再等等,这生意哪能这么做啊!”孙某从马某处进货,马某依约供货后,孙某仅支付部分货款,剩余3万元货款一直拖欠未付。马某多次追讨无果,于是带着供货单来到家门口的宛城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通知双方到场调解。
调解过程中,针对马某提交的证据材料,调解员邀请赵怡婷对证据审查和认定提供法律指导,赵怡婷认真审查证据,并组织双方对货款进行核对。在双方对欠款数额无争议后,调解员从诚信经营、商业信誉、长期合作等角度,向孙某进行沟通劝解;赵怡婷则从违约责任、法律风险等角度进行释明。最终,双方达成了半个月后还款的和解协议。
调解成功后,赵怡婷将跟踪督促落到实处,在约定的还款时间到期前多次与孙某电话沟通,督促还款。孙某也在约定的还款时间将款项一次性支付到位,马某拿到了自己的货款后向赵怡婷和调解员电话致谢。
科技赋能“隔空调解” 跨省欠款“秒化解”
“我承认欠王某的钱,我也愿意还,但我现在外地打工回不去,能帮我想个办法吗?”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出借人王某来到综治中心法院窗口进行立案咨询,寻求法律帮助。借款人小张在得知情况后,通过电话向赵怡婷表达了自己的困难。
在了解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后,为便于纠纷化解,让当事人“少跑腿”,赵怡婷与综治中心进行沟通,利用法院网上调解系统和综治中心“e智理”平台,为双方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开展线上调解。约定好时间后,王某在综治中心的调解现场,小张则在出租屋里通过手机屏幕“面对面”参与调解。最终,双方就还款问题达成和解协议,并在线上进行了签字确认。
这三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运用“法院+综治中心”解纷机制高效化解小标的合同纠纷的生动缩影,将法院的专业司法力量与综治中心的多元调解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了纠纷化解的专业化、高效化。通过将矛盾纠纷化解端口前移,不仅大大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还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切实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
下一步,宛城区法院将继续深化“法院+综治中心”的解纷模式,进一步加强与综治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城区,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为营造一个更和谐、更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司法助力。(吕纪春 高雁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