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民法院双龙法庭以“山和源清”审判品牌创建为抓手,秉持“以和为贵、清源止纷”的司法理念,深耕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纠纷消弭在源头。近日,该法庭成功运用多元解纷机制,圆满解决一起跨时数年的劳务纠纷,既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更让“山和源清”的司法温度浸润乡土邻里。
时间回溯至2021年,双龙镇某村村民董某因翻盖自家房屋,雇佣赵某负责施工。工程竣工后,经双方现场结算,董某需向赵某支付劳务费用25800元。然而,后续董某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赵某多次上门索要均无果。眼看辛苦钱迟迟无法兑现,2024年,赵某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董某诉至双龙法庭,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
双龙法庭法官接到诉状后,第一时间梳理案件细节。考虑到双方不仅是旧识,平日还有人情往来,若直接立案审理,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更可能让双方关系彻底破裂,与“山和源清”品牌“促和谐、减矛盾”的初衷相悖。为此,法官决定优先启动先行调解程序,并主动联系双方所在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法庭+村调委”的联动调解模式,共同推动纠纷化解。
调解现场
调解现场,法官首先以“山和源清”品牌蕴含的“明法析理、情理兼顾”原则为指引,向双方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劳务报酬支付的法律规定,明确董某拖欠劳务费的违法性,让董某清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随后,人民调解员则从乡土人情、邻里相处的角度切入,结合村里“互帮互助”的民风民俗,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赵某体谅董某的经济压力,董某也正视赵某的务工艰辛。
针对双方此前因费用核算存在的细微争议,法官与调解员共同拿出结算清单,逐笔核对施工项目与费用明细,确保每一笔款项都清晰透明、无异议。在“法”与“情”的双重引导下,董某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赵某表示了歉意,并当场将拖欠已久的欠款还清,两人握手言和,这场持续数年的劳务纠纷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纠纷的化解,是双龙法庭践行“山和源清”审判品牌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双龙法庭将继续以该品牌为抓手,深化多元解纷机制,让更多矛盾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平息,用司法力量守护乡村和谐稳定,让“山和源清”的法治种子在乡土间持续生根发芽。(吕纪春 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