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8/26 12:30:44

湖北巴东综治“实体化”:赋能基层治理 绘就平安新“枫”景的变革实践

字体: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茶店子镇朱砂土村村民沈某就攥着土地租赁合同,满脸笑容地来到镇综治中心的接访大厅,办理某农业公司占用他土地的纠纷赔偿事件,化解双方剑拔弩张的矛盾。

近年来,巴东县严格落实省委关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要求,高质量建成1个县级、12个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并实现实体化运行。走进县级综治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成效扑面而来:群众诉求从登记、受理到转办、办理,每个环节都有清晰流程;入驻单位循着调解、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等法律监督“路线图”,在法治轨道上精准化解矛盾。这一机制先后被省委政法委“长安湖北”微信公众号、《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推介,成为巴东县综治工作的闪亮名片。

11.png

湖北省巴东县综治中心办公地址

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实体化平台架起解纷“高速路”

“以前办事,法院、信访局、司法所跑个遍,问题还不一定能解决。现在进一扇门,综治中心里各部门都在,当场就能对接。”在巴东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刚办完司法确认的野三关镇农民工张某拿着调解书,难掩激动。这张薄薄的纸背后,是他和工友们被拖欠了近一年的12300元工资,也是巴东县综治中心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实体化运行的生动实践。

2025年3月,张某和黄某等工友来到野三关镇综治中心,反映某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拖欠工资的问题。“我们跟着江老板干了大半年,结算单签了,钱却一直拖着不给。”张某回忆,当时4个班组被拖欠的工资加起来有16万多,大家多次找公司交涉,对方总以“和甲方有纠纷”为由推脱。

接到诉求后,野三关镇综治中心当即启动“1+4+N”联动机制,由综治中心牵头,公安、司法、劳动监察等部门人员迅速集结。“我们第一时间核查了结算单的真实性,发现江某确实与甲方存在经济纠纷,但农民工工资不能成为‘牺牲品’。”综治中心专职副主任杜齐圣说。他们一边固定证据,一边联系甲方企业,从“保障农民工权益是底线”的法律角度反复沟通。

今年7月1日,各方坐在调解室。综治中心负责人拿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企业的支付义务;司法所工作人员现场解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后果;派出所民警则联系到在外躲债的江某,告知其逃避责任的严重性。最终,在多方合力下,甲方企业同意先行垫付工资,4个班组的161860元工资于7月13日全部到账。拿到工资那天,家庭经济困难的黄某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2.png

2025年7月1日多方联合调解现场

这样的高效调解,源于巴东县综治中心“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实体化架构。走进县级综治中心,五大功能区清晰划分:接访处访区里,信访干部正耐心倾听群众诉求;调处化解区中,驻点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围坐一桌,共同分析案情;调度督办区的大屏幕上,全县12个乡镇的矛盾纠纷数据实时更新。县综治中心打破了过去“各吹各的号”的局面,20多个常驻人员来自不同部门,但都受综治中心统一调度。中心建立了“日收集、日研判”制度,每天汇总警情、访情、网络舆情等信息,形成研判报告,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巴东县综治中心及乡镇分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505批次1262人,办理人民调解案件291件,成功率达95.1%;12309检察服务热线回复率、行政复议案件办结率均为100%。这种“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解决”的模式,让群众从“跑断腿”变为“少跑腿”,从“多头找”变为“找对门”。

从“被动应对”到“源头化解”:枫桥经验开出治理“新花”

“谭法官,真是太谢谢您了!我家的墙终于能重新刷了。”7月的一个傍晚,巴东县综治中心外,老赵紧紧握着谭文芳的手。几天前,他还因为水管脱落导致的邻里纠纷愁眉不展,如今不仅和楼下老李冰释前嫌,施工方也答应了赔偿。这场从“水火不容”到“握手言和”的转变,藏着巴东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的治理智慧。

事情要从一场意外说起。今年6月,老赵所在的小区进行老旧小区管道改造,施工队新装的入户水管突然脱落,自来水灌满了他家客厅,还渗到楼下老李家中,造成两家墙面、地板不同程度受损。“我找施工队负责人向某,他就说‘会赔’,之后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老赵气不打一处来,找到老李理论,两家差点动起手来。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赵来到县综治中心。让他没想到的是,接待员小李不仅认真记录了情况,还立刻联系了驻点调解员谭文芳。“谭法官有31年审判经验,最擅长处理这类邻里纠纷。”小李说。

谭文芳接手后,没有急着找施工方对质,而是先跟着老赵去现场查看。“木地板泡得发胀,墙面起了霉斑,确实损失不小。”她一边拍照取证,一边安抚老赵:“您放心,这事有法律管着。”随后,她通过综治中心的网格化平台联系到社区网格员,不到两小时就找到了躲在工地的向某。

“我不是不赔,实在是没钱啊!”调解室里,向某一脸无奈,“这个工程利润薄,要是全赔了,我就得破产。”谭文芳没有一味指责,而是拿出民法典,指着“侵权责任编”说:“施工造成他人损害,肯定要赔,但赔偿金额可以商量。”她给双方算细账:老赵的木地板按使用年限折旧,老李的墙面翻新按市场价核算,最终把赔偿总额定在向某能承受的范围内。

“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把关系闹僵了不好。”谭文芳的话让双方都松了口。最终,向某同意分三期支付赔偿款,老赵和老李也自愿减免了部分金额。更让他们安心的是,这份调解协议当场就通过中心的诉讼服务窗口进行了司法确认,“就算他反悔,我们也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谭文芳解释道。

14.png

AI生成真实调解场景(巴东县综治中心调解室里,谭文芳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案件当场履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这样的“柔性调解”,在巴东县比比皆是。沿渡河镇总结出“听、理、劝、借、靠、了”的“六字经”工作法,大支坪镇探索出“排查、受理、研判、分流、调处、反馈、回访”的“七步走”机制,这些接地气的方法让矛盾在源头就能化解。“黄在军工作室”作为第三方调解品牌,今年已化解综治中心移交的矛盾纠纷12件。

为了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巴东县还创新推出“五类保险兜底”模式。2024年,县财政出资购买了见义勇为救助、司法救助等保险,引导群众购买社会治安、民生救助等保险,全年累计赔付485.99万元。

从“矛盾上交”到“就地解决”:三级联动织密平安“防护网”

“要不是镇里和村里联合调解,我这地怕是要不回来了。”站在自家的田埂上,茶店子镇朱砂土村村民沈某望着眼前的玉米地,语气里满是感激。几个月前,他还在为土地被农业公司占用的事四处奔波,如今不仅拿回了土地,还和公司达成了和解,这份转变离不开巴东县县、乡、村三级综治力量的联动发力。

朱砂土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近年来靠着引进农业企业发展特色产业。2025年初,沈某发现,村里引进的某农业公司在建设种植基地时,施工范围超出了租赁合同约定的面积,还占用了他家的部分土地改道修路。“我找公司理论,他们说‘合同里有模糊地带’;找村里,村干部说‘企业是来带动发展的,要我多理解’。”沈某一气之下,向信访局反映了情况。

接到信访件后,茶店子镇综治中心立刻启动三级联动机制。镇平安建设办牵头,农业服务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司法所、村委会组成联合调解小组,第一时间到现场勘查。“我们发现公司确实超范围施工了”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向远颛介绍,他们特意聘请了第三方测绘公司,拿着2018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坐标,一寸寸比对,最终确认了侵权事实。

调解会上,双方剑拔弩张。“公司占用我的地,必须停工赔偿!”沈某态度坚决。“项目已经投了几百万,停工损失太大了!”公司负责人也不让步。调解小组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分头做工作:向沈某讲政策,说明企业带来的就业和集体经济收益;对公司负责人严肃指出,“合法经营才能长久,侵权必须担责。”

经过三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公司将超出范围的土地退回,对占用的土地进行永久性补偿;无偿提供一块同等面积的土地给沈某耕种;如果沈某及家人愿意,可优先到公司务工。“现在我在公司当管理员,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比种地划算多了。”沈某笑着说,村里还成立了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公司的施工和经营情况,再也不用担心权益受损了。

13.png

茶店子镇综治中心组织村民和某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调解

这场纠纷的化解,是巴东县三级综治网络高效运转的缩影。在县级,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发挥“大脑”作用;在乡镇,12个综治中心成为矛盾化解的“主战场”;在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网格员每天到组入户,收集社情民意。“我们就像毛细血管,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信陵镇营沱社区书记向树贤说,今年社区已排查化解邻里纠纷、情感矛盾等20多起。

为了让三级联动更有实效,巴东县还推动“枫桥式”系列创建,让法治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家门口的检察院”受理群众法律咨询110次,“枫桥式人民法庭”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率达73.68%,“枫桥式司法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7件。县法律援助中心还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从县城到乡村,从车间到田间,巴东县综治工作实体化运行的触角不断延伸。在这里,一个个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一件件民生诉求得到妥善解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峡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解纷万事清”,巴东县正用实体化运行的生动实践,让平安和谐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诠释。(珍硒 邓正升)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