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警校理论踏入刑侦一线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新警曹海航总在侵财案件的复杂脉络中感到迷茫——纸上知识如何对接实战办案?直到师傅刘寄思一句“案子连着民心,破案为了初心。”他才读懂:刑侦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用专业守护民生的使命担当。这盏“心灯”,照亮了他从青涩到笃定的成长之路。
伏案研卷宗穿透诈骗迷障
“办侵财案,拼的是韧劲儿,更是懂人心的钻劲。”刘寄思总带领曹海航逐页翻看诈骗案卷宗,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笔录与资金流水,耐心拆解案件的关键节点。从异常的资金流向到精心设计的诈骗话术,他反复叮嘱:“别困在数字里,要跳出数据看逻辑,找‘说不通’的破绽。”
每一起诈骗案都是一套完整的谎言体系,而破解的关键在于读懂“为什么受害人会信”。刘寄思教他站在受害人角度推演:是急需用钱的焦虑让骗子乘虚而入?还是对“权威”的信任被利用?是怕家人担心的恐慌被放大,还是对“高回报”的贪心被点燃?这种带着共情的理性分析,让曹海航渐渐跳出机械的证据拼凑,学会触摸案件本质——原来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操控的心理轨迹。
慧眼追行踪锁定蛛丝马迹
“破盗窃‘小案’,靠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眼睛、嘴和腿。”研判中,刘寄思手把手教曹海航从海量画面中锁定嫌疑人轨迹。屏幕上,他指着一个身影提醒:“左脚微跛是步态习惯,夹克袖口磨损是衣着特征,直奔巷口电动车说明早有预谋。”
“画面无声,更是犯罪者没说出口的‘口供’。”面对嫌疑人故意绕路的“甩尾路线”、口罩帽子遮挡的“身份伪装”,刘寄思从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带着他一遍遍回放画面找“反常”:“便利店门口停顿,是不是在确认是否被跟踪?骑车总看后视镜,是不是在防备什么?”这些细节里的习惯、防备与目的,才是锁定嫌疑人的关键。
曾为追踪盗窃团伙,师徒俩连续三天紧盯监控,最终找到线索。刘寄思拍着他的肩说:“真正的侦查员,要看见画面之外的故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人心’,才是破案的密码。”
走巷入社区防诈宣传入民心
“破案是治标,让老百姓不被骗才是治本。”这句话是刘寄思的口头禅。一有空,他就带着曹海航往社区跑,在老年居民多的小区开办“防诈小课堂”。没有生硬法条,只有拆成“家常话”的真实案例:张阿姨如何被“假子女”骗走养老钱,李大爷怎样识破“投资养老”陷阱,听得老人们频频点头。
一次宣传后,大妈拉着曹海航的手感慨:“昨天接到‘孙子住院要钱’的电话,想起你师傅的话,先给儿子打电话才没上当!”刘寄思笑着对他说:“咱们多说一句,可能就守住了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老人们怕孤单、怕生病、怕给子女添麻烦,骗子抓的就是这些心思,咱们的话得说到心坎里,这才是有温度的执法。”
从案卷复盘到监控追踪,从社区宣传到初心传承,刘寄思从未说过“我教你”,却用行动诠释了刑侦工作的“门道”与“温度”。他曾对曹海航说:“刑警手里握的是法律的刚性,心里得装着百姓的柔性——案子办得再快,不如让群众少受一次害;证据找得再全,不如让他们安心过日子。”
如今的曹海航,早已学会在案情中问“受害人为何相信”,在轨迹中寻“嫌疑人习惯”,在宣传中听“群众担忧”。这堂用“初心”书写的刑侦课,传承的不仅是办案技巧,更是以心换心的赤诚——用专业捍卫正义,用温度守护信任,这便是师徒俩共有的刑侦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