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是吸纳本地村民就业、激活地方人口红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用工关系的和谐稳定,直接牵动基层发展大局。而劳务人员遭遇工伤后的纠纷处理,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键一环,也是对企业形象塑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考验。
近日,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五亩人民法庭以《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智慧为指引,柔性化解一起乡镇企业工伤纠纷,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兼具法理刚性与司法温度的实践样本。
2024年1月7日,庞某在A建筑公司从事搬运工作时被石头砸伤。此前,A公司为庞某在B保险公司投保雇主责任险。事故发生后,A公司第一时间将庞某送往医院救治,尽到了应急处置责任。经诊断,庞某为左足损毁伤、左足多发性趾骨骨折、左足多发性跖骨骨折,且伴有冠心病。因后续康复与赔偿问题未能与A、B公司达成一致,庞某遂将两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索赔32万元。
五亩法庭受理案件后,很快发现此案的特殊性:A公司提出,法定代表人已去世,目前由亲属代为管理,公司本就因权责交接、经营断层陷入困境,且此前已为庞某垫付医疗费6万余元,后续无力承担高额额外赔偿;B公司也明确,已在保险责任范围内向庞某赔付6.9万元,超出部分无赔付义务。
“若简单以判决保障劳动者权益,可能让本就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甚至面临经营崩溃,进而影响更多村民就业。”考虑到案件背后的民生与发展需求,承办法官李艺华决定以调解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双方达成和解。她多次与庞某面对面沟通,既细致倾听其受伤后的生活困难与赔偿诉求,也耐心解释企业当前的经营困境;同时主动与A公司代管理者交流,引导其理解庞某的维权需求,明确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最终,在法庭的反复调和下,原被告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A公司于2025年8月18日前,一次性向庞某支付赔偿款12万元。
调解结束后,庞某坦言:“一开始起诉也是没办法,毕竟受伤影响了生活,但法庭帮我了解到公司的难处,现在赔偿也到位了,我很满意,也感谢公司愿意担责。”A公司代管理人也如释重负:“多亏法庭从中协调,既没辜负员工的信任,保住了公司的口碑,也让我们能轻装上阵继续经营,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调解,本质是平衡“情”与“法”的艺术。在基层民事纠纷处理中,唯有跳出“非黑即白”的单一评判,综合考量案件特殊背景与双方实际处境,以共情之心搭建沟通桥梁,才能推动纠纷走向“双赢”结局——这既是基层法律工作者必须锤炼的专业能力,更是他们扎根一线、守护民生的责任担当。五亩法庭以“上善若水”的柔性智慧,让司法不仅有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更有贴近群众需求的温度,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李艺华 王中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