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不会用?别急,半小时内入户来帮忙;茶园要管护?没事,技能培训送到家门口;有意见要提请讲,“侗乡夜话”议事平台已搭好。经过几年来精心耕耘,这样细“治”入微的暖心服务,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蔚然成风。
基层治理,关键在“治”。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从“小”处着手,细“治”入微,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群众幸福感满满。
“微治理”划出网格图
季夏时节的兰香小院,阳光斑驳、鸟语花香,不少村民正围坐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听曲下棋,其乐融融。这个曾被评为恩施市硒都榜样“最美院落”的小院,是芭蕉侗族乡开展庭院“微治理”的试点之一。
“小院的变化有目共睹,环境越来越好,人心越来越齐。”回忆起院落的变化,79岁高龄的院落长徐仕良感慨道。
枫香坡院落组织志愿者打扫景区卫生
几年来,以徐仕良为组长的院落党小组承担了化解邻里纠纷、谋划院落发展的重任,他家的“堂屋”俨然变成了群众的“议事厅”,人在院落住、事在院落办的村民自治格局逐渐形成。
在兰香小院的带动下,该乡各村(社区)纷纷以“院落”为载体推动村民自治,白果树村珞恩院落、黄泥塘村姚家大院、寨湾村桐门村院落等“微治理”单元遍地开花,“村(社区)党支部+院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让每个院落都有了主心骨,“组织到院落、党建进堂屋、服务全方位”的自治网格正逐渐形成。
“小平台”兜住大小事
“我们希望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用水管网应该修整修整了……”夕阳西下,芭蕉侗族乡南河村39名党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团,提事、议事、举手表决一气呵成,一场别开生面的“侗乡夜话”正在召开。
议事协商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侗乡夜话”起源于芭蕉派出所,原是宣传安全知识、调解矛盾纠纷的载体。几年来,逐渐发展成村民有效议事平台。
芭蕉侗族乡天桥村“侗乡夜话”
今年以来,芭蕉侗族乡组织“侗乡夜话”280余场,现场解决问题167个,收集意见建议144条。
“把群众的诉求弄清了,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把解决的办法想好了,大家自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芭蕉侗族乡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崔鉴表示。
点滴小事里有百姓心声,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在一场场“侗乡夜话”里,村民参与治理的渠道被拓宽,主动参与治理的热情被点燃,“民生哨”在议事协商中精准吹响,“关切事”实现了从“替群众做主”到“请群众做主”的转变。
“细服务”下足绣花功
基层治理既要细“治”入“微”,又要善治善行。
翻开恩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驻该乡玉露村工作队队员熊露的工作笔记——村委会门口的小狗有咬人风险、李阿姨的银行卡限额了……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村民的急难愁盼。
“80%的问题都能在现场解决,不能立刻处理的事项,上报到乡里,也能确保问题妥善解决。”熊露说,“在芭蕉侗族乡,‘有事找我’是许多党员、志愿者的口头禅。”
据悉,该乡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与常态化开展“有事找我”行动结合起来,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休闲娱乐、代办帮办等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村干部、大组长作用,在日常各类活动中及时掌握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服务中的“民声密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芭蕉侗族乡党委副书记欧阳长沛形象地形容乡、村两级干部服务群众的氛围,“群众身边再小的事,也是我们的大事,我们就是要下足‘绣花功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细“治”入微聚合力,绣花功里夯基础。从小处着手,以细节驱动,芭蕉侗族乡基层治理动能被充分激活,基层治理的“难点”正转化为群众幸福的“支点”,一幅细致入微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杨子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