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8/20 10:37:38

湖北鹤峰:“茶乡姐妹”守护留守儿童成长

字体: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山间茶香浓,法庭内外情意暖。在鹤峰县走马镇,有这样一群身影——她们身着法袍时严谨专业,端起茶杯时温润亲和,她们是群众口中的“茶乡姐妹”。作为鹤峰法院打造的特色司法服务品牌,茶乡姐妹以茶为媒、以情为桥,将山间清茗的醇厚与司法为民的温度相融,用独特的“茶式工作法”,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

图片6.png

入户走访

以茶润心:俯身为桥,倾听童声里的期盼

八月的走马镇,暑气蒸腾,蝉鸣声声。“茶乡姐妹”胡苗、杨慧拎着刚泡好的走马茶,踩着田埂小路往山坳里的留守儿童家赶。“娃儿们怕生,带点咱本地的茶,坐着喝杯茶聊聊天,心就近了。”这是姐妹们多年摸索出的“秘诀”。

推开木门,两个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小兄弟正局促地坐在板凳上,眼神躲闪。法官助理胡苗没有急着掏笔录本,而是先给孩子倒上凉丝丝的走马茶:“尝尝?这是木耳山的茶,奶奶常采的那种。哥哥平时帮奶奶采茶吗?”

茶香袅袅中,话题从茶叶尖儿聊到灶台上的馍馍香,从院角的老白狗说到放学路上的趣事。小兄弟俩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握着茶杯的小手也不再僵硬。当法官胡苗轻声问起“心里最想做啥”时,弟弟抿了口茶,怯生生却清晰地说:“想跟爷爷奶奶去镇上赶集,他们说集上有卖糖的……”

这样的场景,是茶乡姐妹的工作日常。她们深知,留守儿童的心声藏在拘谨的沉默里,躲在捏皱的衣角中。于是,她们带着本地茶叶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围炉品茗话家常”代替严肃的询问,让孩子在熟悉的茶香里放下戒备,把藏在心底的期盼轻轻说出口。那些沾着茶渍的笔录纸,记下的不仅是孩子的愿望,更是司法对童真最温柔的回应。

茶桌调解:以情化结,让爱不因分离缺席

“来,喝口茶消消气,有啥话慢慢说。”在走马法庭的“茶乡姐妹”调解室里,茶乡姐妹王敏正给一对争执不下的夫妻续上热茶。这对夫妻常年在外务工,孩子自小跟着祖父母长大,如今闹离婚,却在抚养权上各不相让。

调解室里没有冰冷的审判席,只有一张摆着茶具的木桌。法官胡苗没有先谈法律条文,而是泡上一壶本地绿茶,说起孩子的日常:“上次去看娃,他指着茶园说‘爷爷教我采茶,说炒好了寄给爸妈’,那小模样,记挂着你们呢。”

话音刚落,父亲的眼圈红了。承办法官趁机把孩子的笔录念给两人听 ——“我想爷爷奶奶,爸爸回来会带我去池塘钓鱼,妈妈会给我梳辫子”。茶气氤氲中,夫妻俩想起孩子稚嫩的脸庞,争执声渐渐低了下去。最终,他们以孩子的意愿为圆心,在“茶乡姐妹”的见证下达成协议:抚养权归祖父母代为行使,父母定期返乡探望,抚养费按月汇入“童心守护账户”。

 “茶要慢慢泡才出味,家事要慢慢聊才暖心。”这是茶乡姐妹的调解哲学。她们把法庭搬进茶桌,用一杯茶的时间让父母冷静,用孩子的真实意愿敲醒责任,让每一次分离都少些伤害,多些对孩子成长的考量。

续茶回访:茶香不断,为成长筑牢“防护网”

法槌落定不是终点,就像一杯好茶要续水回甘。对茶乡姐妹来说,判决生效后,她们的“守护”才刚刚开始。

在另一桩抚养权案件中,孩子明确表示“想跟爷爷奶奶住”,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能否落实抚养承诺?判决后的第三天,茶乡姐妹顶着烈日再访。院坝里,爷爷正带着孩子晒新采的茶叶,奶奶忙着烧火炒茶,孩子在茶堆旁咯咯笑。

“叔,婶,咱坐下喝杯新茶,聊聊娃的事儿。”姐妹俩接过奶奶递来的热茶,细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照料能力。爷爷摩挲着孩子的头,指着晒匾里的茶叶说:“法官放心,我这茶园一年能收不少,供娃读书、吃饭都够。只要我还能采茶,就绝不让娃受委屈!”

这样的“续茶回访”是茶乡姐妹的必修课。她们带着《抚养权履行跟踪表》和新炒的茶叶走进留守儿童家,看孩子的书包里多了新书没,问爷爷奶奶的降压药够不够,查父母的抚养费到账了没。她们说:“茶要常续才不凉,守护要常访才扎实。”

以茶为诺,让每颗童心都被温柔托举

一片茶叶,承载着山间的质朴;一杯清茶,盛满了司法的温情。鹤峰法院茶乡姐妹用“以茶润心、以情化结、以访续暖”的工作法,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揉进茶汤里、落到田埂上。

她们让留守儿童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有一群“茶乡阿姨”在听他们说话;让争执的父母明白,婚姻的终点不该是孩子的痛点;让隔代抚养的老人相信,法律会为他们的付出撑起后盾。

茶香袅袅处,童心安处是吾乡。鹤峰法院的茶乡姐妹,正以茶为媒,以法为盾,让每一个留守的童年,都能在司法的暖阳与茶香的温润中,向阳生长。(王庆霞)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