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的云雾,总像一匹被岁月揉皱的蓝锦缎,在碧罗雪山的褶皱里缓缓铺展。海拔2023米处,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村像一枚被时光遗忘的印章,盖在山巅的台地上。这里的青砖木楼房还带着20世纪的木纹,石板路的缝隙里嵌着旧时光的碎屑,而知子罗警务室,便成了“记忆之城”里最坚实的平安坐标。
当地人说,知子罗是“坐落在云端的老县城”。曾经的县府驻地褪去喧嚣后,留下的不仅是斑驳的电影院、供销社旧址、工人俱乐部,还有世代居住的村民与逐年增多的游客。当新与旧在山坳里碰撞,当陌生的脚步踏响古老的石板路,警务室的灯光便成了最安稳的指引。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民警李玉华已带着两名辅警和三名义警踏上巡逻路。步巡的脚印印在老房子的楼梯间,车巡的轮胎碾过山间的弯道,视频监控的目光扫过每一处游客聚集的观景台——这是警务室雷打不动的“三巡”模式。“游客多的时候,连石板路上的青苔都得格外留意,怕有人滑倒。”李玉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手里的台账记着昨夜排查的民宿设施:哪家的灭火器该换了,哪家的应急灯接触不良,都标得清清楚楚。
在知子罗,时间似乎走得慢些,慢到能数清晨雾漫过屋檐的轨迹,慢到能记住每个村民打招呼的语气,也慢到足以把“守护”二字熬成像“记忆之城”一样深沉的模样。但警务室的工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他们把警务室所管辖的知子罗村和老姆登村分别划成两张细密的“网”:2名网格长带着41名A 角网格员、31名B角网格员,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2个村25个小组。村民家的墙头上,便民服务码在阳光下泛着光,扫一下,报警求助、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的渠道便通了;民宿的前台边,“明白卡”上的电话被游客翻得卷了角,那是“警情处理不过夜”的承诺。
知子罗的矛盾,也带着时光的温度。可能是游客对老物件的好奇引发误会,可能是邻里因地界纠纷红了脸,警务室的调解室里,总能传出温和的劝说声。民警懂这里的规矩:老辈人认情理,年轻人讲法理,他们便把“法”融在“情”里,用火塘作调解桌,让矛盾在袅袅炊烟里慢慢化解。
节假日的知子罗最热闹。自驾车排成长龙,背包客穿梭在老城街道,警务室的民辅警便成了“交通指挥家”。临时查缉点上,他们一边提醒司机谨慎驾驶,一边给游客讲解旅游攻略;观景台上,他们帮游客抬行李箱、寻找丢失的手提包,给游客拍照。有位摄影师说:“我拍过知子罗的晨雾、夕阳,还有警务室门口那盏永远亮着的灯,那是比风景更动人的画面。”
暮色漫上山头时,警务室的灯光准时亮起,映在对面石板路上,像给时光的褶皱镶了道金边。在这里,民辅警用脚步丈量着90.54平方公里的土地,用坚守守护“记忆之城”的安宁。他们或许没经历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次巡逻、每一次调解、每一次帮扶,都在时光的刻度里刻下了平安的印记。
知子罗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间警务室,早已和老县城的房子、石板路一起,成为了这座“记忆之城”里最温暖的坐标——在时光的褶皱里,在人心的深处。(王碧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