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物业费用引发的矛盾持续升级,物业公司一纸诉状将业主告上法庭。看似简单的缴费纠纷背后,是业主对物业服务的长期不满,也是企业经营中的管理困境。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在办理三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过程中,通过以“软调解”破解“硬对抗”,既促成双方和解,又纾解了业主的不满情绪,为物业公司明确了改进方向,用司法智慧化解了这场“屋檐下的纠纷”。
小案件藏着大民生 法官直面“千千结”
“别看三起案件标的额不大,可每一笔物业费都关乎业主的居住体验,每一个服务细节都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感。”承办法官刘亚南在接到案件后认真梳理卷宗,认为案件标的虽小,但双方积怨较深,如果该案件不能妥善解决,将会进一步加深双方怨怼。秉持着“就地化解、实质化解”的理念,刘亚南决定以“调解为主、调判结合”的方式化解纠纷,并多次与原、被告电话沟通,了解案件情况。
面对业主们对物业服务的不满,刘亚南在电话中耐心安抚大家的情绪,并将相关问题逐一记录,同时,通过电话与被告公司负责人核实了解当前小区入住、安保、物业服务等情况。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她敏锐捕捉到关键:矛盾的核心不是“交不交钱”,而是“服务到不到位”。
“背对背”调解破冰 情理法双向发力
“面对面一起调解容易激化情绪,得用‘缓兵之计’。”在案件庭前调解时,刘亚南将自己变成双方矛盾的“缓冲带”。她先单独约谈物业公司负责人,拿出业主拍摄的多张照片、多段视频,并把她记录的业主提出的问题出示给物业公司,明确指出物业公司在服务中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结合合同约定强调物业公司的义务和责任,逐一分析企业履约不到位的地方,还结合类似案例,分析了物业公司不及时整改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与社会影响,要求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对于业主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与整改。
随后,刘亚南又与业主进行沟通。“物业公司服务有瑕疵,我们可以督促整改,但拒交费用会影响小区整体运营,最终损害的还是业主利益。”刘亚南站在业主的角度,对业主提出的合理诉求表达了理解,并用“唠家常”的方式倾听业主的心声,纾解不满情绪,同时发挥专业智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细致讲解业主按时支付物业费的合同义务,对于业主提出的相关疑问逐一解释说明,消解业主的顾虑,为业主主张权利指明方向,实现情理和法理的“双向奔赴”。
经过刘亚南耐心调解,物业公司愿意与业主进行调解并当场向业主承诺整改;业主在看到物业公司的态度后也愿意与物业公司进行协调。最终,在刘亚南的主持下,一起案件的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并当庭履行。随后,刘亚南又依据该案化解思路,成功将另外两起案件一并化解。
和解不是终点 落实到位方得成效
“物业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只有把服务做到位了,才能赢得业主的理解与支持,从根本上减少纠纷的发生。”调解协议达成后,刘亚南并没有就此止步。她现场与物业公司代理人再次沟通,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做好整改工作,建立健全服务管理制度,定期收集业主反馈,及时解决业主提出的合理问题。
刘亚南表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物业合同纠纷看似是“小案”,但物业合同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宜室宜家”的期望,关系着每一户家庭的幸福感;另一头也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基层法官,要在这些“小案子”里下“细功夫”,用耐心倾听诉求,用专业厘清责任,用智慧搭建桥梁,让更多纠纷在情理法的交融中消弭,让群众在社区烟火气中感受到司法温暖,以实际行动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吕纪春 李亚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