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叫号声、集市吆喝声、田间劳作声与十字路口的鸣笛声交织,一抹“司法蓝”正穿梭其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打破传统普法模式,将法治宣传台搬进银行大厅、集市摊位、田间地头,又延伸至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让法律条文从“文本”变为“对话”,从“认知”转为“技能”,在民生场景中织就一张立体普法网。
“大哥,这‘保本高息’的理财广告不能信,《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里写得明明白白……”在一二三团农业银行等候区,司法所干警正拿着“反诈漫画”,给一位男士逐条解读。针对金融诈骗高发领域,司法所与银行联手推出“3分钟法治问答”,用“案例速览+法条点睛”的方式,拆解“冒充电商客服退款”“虚假投资”等骗局。
“以前总有人被‘高回报’忽悠,现在客户办业务时都会主动问‘这合法不’,”银行柜员小陈感慨,“这普法就像给大家装了‘反诈雷达’,比我们苦口婆心劝有效多了。”
“老板,这进货合同得写清质量标准,不然出问题说不清!”在集市,一二三团司法所工作人员蹲在小摊前,帮摊主王大姐在合同上圈出关键条款。集市作为民生“烟火地”,藏着不少经营纠纷隐患,他们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成的“口袋手册”,逐摊讲解“退货维权”“摊位租赁”等问题。
“上次卖水果被索赔‘缺斤少两’,差点说不清,”摊主刘大哥翻着手册说,“现在知道保留进货单、明码标价,心里踏实多了,这法律真是咱小商户的‘定心丸’。”
在12连的棉田边,一二三团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田埂上,给周围劳作的棉农们翻看宣传册。就常见的“假农资维权”“相邻地块打药侵权”等问题来“支招”。
“前两年邻居打除草剂飘到我家棉田,苗全枯了,吵了半年也没解决,”张大姐说,“现在知道可以找司法所调解,还能要赔偿,这法律比吵架管用多了!”干警们还编了顺口溜:“买药要留票,假种能索赔;打药看风向,侵权早化解。”
“师傅,超载30%以上是要罚款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写着呢!”在青北公路与光明西路的十字路口,司法所干警看到路边休息大车司机,递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册。针对长途司机流动性强、事故风险高的特点,他们在服务区、红绿灯旁设点,用“事故案例+扣分标准”详解“超速”“疲劳驾驶”的危害,还教司机们遇到“运费拖欠”“车辆被扣”时如何依法维权。
“跑了十年车,今天才彻底弄明白哪些行为‘踩红线’,这宣传比罚单更管用!”司机王师傅边听边在手册上做标记。
从金融安全到田间权益,从集市买卖到车轮平安,一二三团司法所的普法行动始终贴着民生需求“精准滴灌”。这种“哪里有需求,普法就到哪里”的实践,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日常工作的生动注脚——法治社会的根基,从来不是建在高楼大厦里,而是扎在每一次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长在每一个人对“依法办事”的笃定里。(吴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