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的灵宝市故县镇老鸦岔山峰,海拔2413.8米,被称为“中原之巅”,灵宝市人民法院故县人民法庭就坐落在山脚下。近年来,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故县法庭立足辖区实际,聚焦调解、立案、审判、判后“四个环节”,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强化多元解纷、做实指导调解、优化诉讼服务,构建全端源头治理新格局,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花”。
聚焦调解环节 联动攻坚化纠纷
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直接体现和生动实践。故县法庭延伸人民法庭触角,建立庭所联动、庭司联调、庭信联通、庭校联谊的“四联共建”机制,通过指导人民调解、委派调解、邀请调解等方式,推动司法力量前置、阵地前推、关口前移、服务下沉,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老张和老李系同村村民,双方承包耕地左右相邻,却因耕地面积问题长期争执不下,导致土地耕种无法顺利进行。2025年3月,两人来到故县法庭吵闹不休,法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现场走访调查。同时,充分发挥联合调解的优势,邀请辖区镇政府、司法所、村委会等部门工作人员参与调解,对双方耕地面积现场丈量确认,并耐心释法说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纷纷表示就此事不再发生争议。
故县法庭积极推进“四联”共治,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2023年至今,共调解成功案件463件,平均调解率达47.88%。
聚焦立案环节 高效便民畅通道
“枫桥经验”之所以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法庭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应更加主动地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近年来,故县法庭主动适应辖区面积大、人口相对分散的现状,积极运用移动微法院、远程调解终端、手机缴费等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完成司法程序。尤其是2025年法院推行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更加高效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我想来告状,但不知道怎么写……”2025年4月,一位老人满脸焦灼来到故县法庭立案大厅求助。窗口导诉员发现来访者年龄较大,连忙引导其在大厅书写区就座。经了解,老人年逾八旬,让她着急上火的是因一场交通事故自己的医疗费用始终没有着落。清楚诉求后,导诉员为其递来一份《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起诉状》。
“法庭有现成的表格式诉状,您只要按提示如实填写、勾画就行,很简单的。”在导诉员的指引下,老人不到十分钟便将相关重点事项的要素式起诉状填写完毕,并提交了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进行立案登记。
“我原本以为我一个老太太来打官司很难,没想到你们提供了这么方便的办法,太感谢了!”老人临走前如是说。
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印发,包含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67类常见多发的纠纷类型,当事人只需勾选关键要素、填写必要信息即可快速完成文书制作。2025年以来,故县法庭积极推行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的应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简便清晰的诉讼指引,切实保障群众诉权,也为审判工作效率“加速度”,截至目前,已适用到173个案件中,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
聚焦审判环节 实质解纷强根基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质化解纠纷,已成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时代特征。故县法庭不断优化法庭功能定位,结合辖区实际与群众需求,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专业化法庭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审判+智慧服务+协同治理”的新型法庭工作模式。
村里的赵李两家一直和睦相处,但因一场暴雨导致房屋地基塌陷,屋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受损。两家人互相埋怨,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遂引起诉讼。
2025年5月26日,正值盛夏雨季,故县法庭决定到高柏村,在村中央的600年老槐树下,就该起因房屋受损引发的相邻权纠纷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庭审中,承办法官紧紧围绕房屋鉴定、受损程度、修复方案及费用等争议焦点,组织双方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整个庭审过程繁简得当,秩序井然,现场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
“紧邻和睦,胜似远亲。咱们这里地形特殊,夏季极端天气增多,遇有暴雨时以前不太稳固的地基很容易坍塌,大家邻里间注意防范的同时也要定期管理自己家的地基、围墙、树木等。”庭审结束,法官现场普法宣传。
这样的巡回审判在故县法庭的辖区内屡见不鲜,每每到了耕种、农忙、秋收等特殊时节,法庭总会根据新收案件特点,及时调整审判方式和审判重点,适时开展巡回审判。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巡回审判的现场,既是矛盾化解的“主战场”,也是普法的“流动课堂”。2023年以来,故县法庭共计开展11场不同主题的巡回审判活动,并以此为契机,让法治走进群众,将晦涩难懂的法条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以司法深度推动法治意识在乡村落地生根。
聚焦判后环节 主动回访固成效
“案结事了”是司法的终极坐标,但其价值不仅在于裁判文书的生效,更在于让纠纷真正化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故县法庭严格落实专人专责跟踪案件制度,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跟踪回访,做好释法明理、救助帮扶等后续工作,确保纠纷实质解决,防止“案生案”。同时,针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和共性问题,及时发出司法建议,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2025年6月,故县法庭何法官回想起前期判决下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虽然双方均未上诉,但心里总觉得有块石头未落地。当事人双方各有难处,都是为了生计需要资金周转,一纸判决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想到这里,他又一次来到被告老高的家里。
“何法官,案子都判了你咋又来了?我现在没钱还,也不能这样逼我啊!”老高看到法官“不请自来”,抵触情绪明显。何法官详细询问了老高目前的生活情况、经济来源,通过判后答疑、释法明理,为其算清这笔金钱账、友情账,动情解结。最终,在法庭主导下,双方达成还款计划,所有争议一揽子处理完毕,两人握手言和,友情也得以延续。
从“纸上化解”到“彻底了结”,故县法庭坚持把“如我在诉”融入每一次回访、每一份判决书中,实行重点案件专人盯办,时间节点全程追踪,2023年以来,共计自动履行案件119件,通过“达成调解—动态跟踪—实质解纷”实现闭环链条,让案结有回声、事了有落点、人和有温度。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故县法庭将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以“如我在诉”的真情实感,着力减少当事人诉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何肖飞 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