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阳光明媚,农事正忙。5月26日清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镇水磨坝村村委会大院里热闹非凡,30余名留守老人聚集在此,一场关于老周家赡养纠纷的巡回审理即将开始。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说“法院判了就是硬道理”,有的则觉得“能劝和最好”,现场气氛热烈。
赡养起纠纷,亲情蒙尘埃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说起。2024年7月,87岁的周大爷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他一直随长子周甲生活,周甲召回在外务工的弟弟周乙、周丙,商量每人每月支付2600元赡养费用于护理和治病,还签订了一份《父亲病中赡养协议》。然而,协议签署后,周乙决定辞工照顾父亲,周丙一次性支付2万元后返回外省,长子周甲支付2600元后却因失业拒绝继续承担,协议就此搁置。周乙无奈之下,先后找到派出所、镇综治中心,最终来到了柳林法庭。
联动解纷争,法庭显担当
案件受理后,柳林法庭庭长廖斌深知,这起赡养纠纷必须就地化解,而且要通过巡回审理,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涵养恩阳“知恩重义、忠勇和善”质朴民风。他立即联系村两委、镇综治中心、派出所等部门,希望联合调解促成矛盾解决。这样的联动调解机制,正是柳林法庭联合辖区乡镇综治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恩阳法院以“古镇天平调解室”为平台,持续擦亮“事了天平红”调解品牌,建立“乡村‘枫’景”解纷“红枫叶”荣誉激励机制,组织25名干警下沉全区18个乡镇、街道,依托两级社会综治中心,推动完善“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基层治理模式,让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实现人民法庭与乡镇的融合治理。
巡回促调解,亲情重归好
巡回法庭设在村委会会议室,但调解工作却在院坝里展开。廖斌庭长把提前准备的调解方案一个个试用,希望不开庭就能化解这起赡养纠纷。周乙媳妇边给轮椅中的周大爷擦口水,边啜泣着控诉周甲的不作为;周甲则愤愤不平地诉说自己的难处。双方僵持不下,似乎没有调解的可能。
关键时刻,廖斌提高声音,向旁听的乡亲们征求意见:“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帮忙给周大爷想想办法,这个事该咋整?”乡亲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养儿防老,赡养老人天经地义”,有的觉得每月2600元赡养费有点高。就在这时,周甲的声音在院坝里一锤定音:“我养!我来照顾父亲饮食起居,我吃啥他吃啥,周乙、周丙愿意给赡养费就给,不愿意给也行,是我没本事,让乡亲们看笑话了。”廖斌趁热打铁,引导周乙、周丙各尽所能,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长子周甲负责陪伴和照顾父亲,后期产生的医疗费由三子凭票据平摊。
乡村“枫”景美,法治润人心
这起赡养纠纷最终以调解方式落下帷幕,不仅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还修复了受损的亲情。柳林法庭通过巡回审理、联动调解,将纠纷化解在诉前,把法律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红枫叶”再为恩阳区这幅乡村“枫”景画添上亮红的一笔。恩阳法院的法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初心,展现了人民法院融入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作为。(李文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