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 分!比预期还高!” 看着电脑屏幕上的高考成绩,吉林省长春市益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促进中心(以下简称“长春益友”)社工陆思琪长舒一口气。这个分数背后,是她与检察官联手,为一名曾涉聚众斗殴的少年铺就的 “重生之路”—— 从附条件不起诉的迷茫,到顺利走进高考考场,再到考进心心念念的大学,少年的逆袭里,藏着司法社工用专业与温情写就的动人故事。
一场意外:少年义气埋下人生隐患
小宇(化名)是一名高三艺考生。2024年9月,陆思琪接手这个案子时,距离小宇参加高考仅剩9个月。彼时,这个腼腆的少年刚因一场聚众斗殴被检察机关纳入附条件不起诉考察,而这场“意外”的起因,不过是青春期常见的“朋友义气”。“当时他有个朋友和人约架,让他去‘撑场面’。” 陆思琪回忆,小宇本不想参与,但架不住朋友再三请求,最终跟着去了现场。混乱中,小宇虽只用刀背碰了对方,却因“聚众斗殴”“持械” 等情节,一度面临被起诉的风险。更棘手的是,事发地就在学校门口的奶茶店,二三十人参与、视频被传至网上,舆论压力让案件处理格外谨慎。
“他父母离异,但都有稳定工作,对孩子监管很到位。” 陆思琪走访后发现,小宇并非 “问题少年”,只是一时冲动。母亲得知消息时 “整个人都慌了”,反复念叨 “孩子很懂事,怎么会做这种事”;而小宇被带走后,也因害怕而全程积极配合调查,“他说没想到‘撑场面’会闹这么大”。 陆思琪说。
定制帮教:让备考与考察 “并行不悖”
按照常规帮教流程,帮教对象需要每个月与社工见面1次,在社工的带领下参观红色展馆、参与公益服务等线下活动,同时提交思想报告。但小宇的情况特殊:他不仅是高三学生,还是艺考生,12月末要参加专业考试,全年都处于高强度备考中,周末甚至要补课到深夜。 如果按常规流程开展线下帮教和活动,难免会耽误他的学习时间。
了解到小宇的实际情况后,陆思琪与检察官沟通,提出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定制方案:减少非必要的线下活动,只需每周线上提交思想报告,并由社工通过微信、电话随时跟进;并由其母亲作为“联络员”,定期反馈小宇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
“遵义会议精神宣讲”活动现场
帮教期间,陆思琪仅于去年11月组织小宇参加了一次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开展的 “遵义会议精神宣讲”,让他与正向的大学生群体交流,重塑交友观。其他时间多为线上交流。“小宇艺考那段时间特别忙,经常深夜才回消息,说刚画完画,有时候可能要第二天才会回复。他会与我分享学习上的事,像是‘这周英语没考好,要多刷题’‘艺考模拟通过了,再努努力’之类。而且他每一份思想报告都写得格外认真,他母亲也和我反馈,孩子经历此事后更懂事了,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习劲头更足了”。陆思琪微笑着回忆。
双向奔赴:司法温度护航青春未来
2025年6月,高考结束,小宇的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也恰好届满。当537分的成绩出来时,不仅陆思琪感到欣慰,检察官和小宇的家人都松了口气 —— 这个分数让小宇如愿走进了他心心念念的延边大学。看到小宇如愿,陆思琪很高兴。在她看来,帮教的意义不止于 “不起诉”,更在于让孩子明白 “错误可以改正,人生仍有无限可能”。
小宇的案例只是陆思琪接手的五六十个未成年案件中的一个。从剪辑师转行司法社工,陆思琪用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即使专业不对口,只要用心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真诚与孩子沟通,就能走进孩子心里。”她将“人生有无限可能”这一理念自己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并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她接触的孩子们。
近年来,长春团市委与检察机关密切合作,形成“团干部+检察官+司法社工+N”的涉案未成年人帮教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涉案未成年人精准帮教服务,最大限度促进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迹少年”未成年人正向品格培养计划”得以推进实施,像陆思琪这样的司法社工正在成为迷途少年的 “引路人”,他们秉承着社工特有的专业与耐心,搭建起司法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温情桥梁”,让附条件不起诉不仅是法律的宽宥,更成为青春重启的契机。正如陆思琪所说:“看着他们从迷茫到坚定,从犯错到成长,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